一尊高16.5厘米的清中后期黃楊木雕雪芹坐像擺件。刻家以曹雪芹遷居京郊西山為時代背景,著力刻畫其人生最后的10年間,雖處茅椽蓬牖、瓦灶繩床的窘境,卻其志不摧的襟懷。
因曹雪芹喜石、憐石,長于畫石,而西山又多嶙峋山石,故刻家將該擺件雕琢成一位年屆不惑的曹雪芹坐于一塊突兀的頑石上,腳踩碎山石,右臂枕于一略施雕琢、玲瓏剔透的石幾上。其一手扶踝,一手掩卷,作凝神深思狀,似為石頭記稿本的披閱增刪而推敲。從坐者足蹬蚌殼形布棉鞋,可知已入隆冬臘月。然從其身上依舊是布衫薄夾袍與消瘦的臉龐,又可窺出曹雪芹移居西山后的那段貧苦困頓的生活。
雕件中最為成功的一筆莫過于雕像的一腿蹺擱于坐巖上。刻家正是假借這一不類于普遍封建文人禮儀的坐行舉止,將曹雪芹孤傲不羈和敢于背叛封建倫常的傲骨精神表露于其上。
今值曹雪芹逝世240周年之際,睹物思人,又涌起了對這位偉大的文學奇才的崇敬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