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稜栄拧め屍鳌份d:“肉(器體)倍好(穿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把這種片狀圓形玉器分為璧、瑗,環3種。從近年考古出土的實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時,對于玉璧的yL徑與器體的比例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因此今天我們習慣上把寬邊小孔的圓狀器統稱作璧,而窄邊大口徑的稱為環,一般不再用“瑗”這一名稱。
新石器晚期各種文化大多出現了玉璧,長江流域以良渚文化玉璧為代表,玉材采用的是當地所產的透閃石質玉材,多數不純,含有較多的青灰色、紅黃色雜質,土浸后常呈白霧狀。玉璧的尺寸較大,一般直徑在1尺左右;制作不夠規整,璧體往往厚薄不勻,有的表面留有鋸痕。其特征是外緣薄,內緣厚,中央孔徑較小。打孔有對鉆、單面鉆兩種,使用對鉆法打孔的,孔洞中往往留有臺痕。玉璧大多素面無紋,打磨較光亮。
商周時期玉璧成為貴族階級專用的禮器。這時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時代,璧面切割平整,內外緣厚度相同,外緣邊棱為圓角,兩面對鉆打孔,一般都很規整。商代玉璧多素面無紋;周代大璧無紋,小璧則有雕琢精美的紋飾。紋飾題材主要為龍、鳳、鳥紋??谭ǔS脤捈氷幘€加隱起陽紋相結合的手法,寬陰線斜挖而成,極具特色。周代紋飾弧線較多,線條自然流暢,動物造型柔美。戰國至兩漢,由于禮制衰落,玉壁開始大量被用來作佩飾玉和鹼葬用玉。這一時期玉壁的用途相當廣泛,形式多樣,難以一概而論。從總體看戰國與漢代雖同屬一種風格,但在具體的表現上,仍呈現出許多不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