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統一在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之中。同時,它也有自己的獨特內容、獨特風格,有其他文化類別所沒有的特點。“三禮玉論”在玉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其價值跟它所具有的下述三個特點有關。
第一個特點是,“三禮玉論”在闡述古代玉文化理論及其表現形式方面具有系統性和全面性。
“三禮”所論述的有關玉器的理論,早在夏商時代即已逐步形成。“三禮”只是集中了西周以前的關于玉的各種理論概念,它包含了古代玉器中大部分主要品種。這些玉器使用面相當廣泛,幾乎涉及到整個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雖然也有現今出土的確實屬于當時實用的某些古玉種類,并不見于“三禮玉論”,譬如商代玉人在“三禮”中就沒有述及,但這些種類在古玉中所占的比例較小,而這些東西的作用也并未逸出“三禮”所說玉的各類用途之外,只不過不占主要地位罷了。第二個特點是,“三禮玉論”所論述的古玉用途在古代工藝美術品當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權威性。“三禮”所敘述的玉的使用范圍,包括國家政治的各個方面。使用項目從官場禮儀的細枝末節直至玉朝最隆重的大典。歷史上無論哪一項工藝美術品種,其政治效用都不能和玉器相比。事實上,從古至今我們還沒有發現有其他工藝品或手玉業品能在某一個玉朝的典章中獲得如此的“殊榮”,也還沒有發現其他任何一種工藝美術品具有比“三禮玉論”更早更系統的理論。“三禮玉論”所敘述的內容,可以囊括其他若干工藝品種的理論;而其他工藝品種的理論,沒有一個能囊括“三禮玉論”。
第三個特點是,“三禮玉論”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三禮”成書雖已有兩千多年,但書中講到的玉器種類已由出土文物得到印證。這個事實足以使人相信“三禮玉論”內容真實可靠。那么,古人是否一定按照“三禮”中所說的那樣去做呢?當然誰也沒有可能去觀賞一下那種場面。所幸有一本現存最早的歷史文獻可以作為“三禮”的佐證,或者說可以跟“三禮”相互印證,這本書就是《尚書》。我們不妨先試舉一下其中《周書•金藤》的有關篇:植璧秉圭,乃告大玉、玉季、文王。今我即命于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上,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
這是一段很生動的歷史故事,說的是周武玉在代紂克商取得重大勝利后的第二年,不幸身患重病臥床不起,看來行將謝世,當時有一位國之重臣周公已,以自己的獻身精神,設壇祭祀。他將玉璧置于大玉、玉季、文王三位先玉的神座之上,沐浴更衣,手持玉圭,由誠地禱告占卜。他念道:現在我即用大圭占卜、武玉之生死吉兇,以應先玉的意旨,并請求先玉保佑武玉。我愿以己身代武玉死,如果你們準許我代死,則請先玉顯靈,卜現吉兆,讓武玉康復,而我回去以后即以死復命,且死后定以圭、璧伺候光玉鬼神。如果你們不準許我代武玉死占卜、將出現兇兆則我定將圭、璧統統收藏起來,決不事神。周公禱告完畢,將祝文藏于金匣之中。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這個故事一直是作為宣揚君臣關系的范例。周如果有此事否,我們無從排實,也無須證實。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以玉敬神,以玉敬祖,是由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所證實了的。圭組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與三禮玉論是完全吻合的。
此外,《尚書•周書》中還有大量關于用玉的記載。如:甲子,玉乃能州水,相被見服,憑玉幾。糧間南向,敷重毀席,偏純,華玉仍幾。東序西向,敷重豐席畫統雕玉仍幾。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跪現,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冶之舞衣,大貝,盤鼓,在西房。進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東房。大格在賓階面,綴輪在作階面,先格在左璧之前,次搶在右璧之前。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陽。皇后憑至幾。賓稱奉圭兼幣。
上面所摘錄的《尚書•周書》中關于用玉的部分章句,其精神實質和”三禮”是相吻合的。經專門研究《尚書》的專家們論證,《周書》中的多彩篇目是周玉室的檔案,是研究周代歷史的重要清始材料,三禮玉論和《尚書•周書》中關于月玉的記敘恰好互相吻合,而且印證的結果能夠,叫:古人用玉的情況,是確有其事的。純是后人理想化的描寫而是在史紀的基礎上寫就的。因而,它當然具有規究和探討的價值。
總而言之,中國的古代玉器在工藝美術品中使用面最廣、所處地位最尊、經濟價值最高,是古代社會文明聞座要標志之一。三禮中關于用玉論述可視為我國最早、最系統的玉昆化著作,是后世各代玉朝用玉理論擁用上形式的依據。人們對三禮玉論盡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研究。無論在美術上,還是在技術上,或在社會發展理論上,三禮玉論都具有較高的山值,它確是研究我國玉文化的一把劇匙。
(2)美和力的啟示
玉器發展到商周之世,無論在實踐上或在理論上,都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那時,已有很多手工作坊,形成了一個繁盛的制玉行業。琢磨拋光技術十分高超,透雕鏤空也很出色。不但玉麗的一般材料美得以充分的發揮,而且商墓出上溯玉龜表明當時悄色的運用亦很成熟。在使用激,玉制品已遍布于宮廷玉室遍布于貴族階級社較活動和生活活動的各個角落。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統治者都沒有忘記用資,都知道玉的特殊功用,都要把玉的理論牢牢地刺在手里,都要以工作為他們的象征和標志。我們舉間,為什么各朝代的統治者如此醉心于一塊塊田玉呢?我們說,任何工藝美術品的存在和發展,都有它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腳津,這當中也包括玉器藝術。古代玉器的特殊作陽和地位的產生;歸根結底,是在于蘊藏于古玉中胸無與倫比的“美”和“力的作用。
所謂美,是指玉村料的自然美。玉器(包括陷他一切工藝美術品)是人們將大腦對于自然界的激美資材的形象思維,通過手玉制作的方式表現出來。和其他藝術部類相比(如繪畫、音樂、舞蹈、文學等),琢玉的特出之處就在于玉器是和材料屬性直接相連的,它的藝術表現力也是要依賴于原材料的物質條件的。在上古時代為數不多的可以充作工藝原料的主要資村當中,幾乎沒有一樣東西能像玉石之村那樣受到人類的特別青睞,被廣泛地使用。首先,玉村出于自然界之中,是天然之物,無需花費代價,雖然真正好的材料永遠只能是稀有的。玉石,其美質是可資創作和利用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塊美玉,若置于亂石之中,一定非常引人注目,立刻就會被人刎認和挑選出來。僅從外觀上來看,它質地細膩顏色鮮艷,折光強烈紋路優美,若懸而扣之,則會發出美妙的聲音。它美的神奇,美的動人心弦,這是天然的美,永恒的美是絲毫不加修飾的美。我們不可能設想以后的子孫萬代會以否定的態度來對待玉石的優美屬性。無論是推,當他將一塊玉石放在手心時,都會情不自禁地摩罌把玩感嘆著大自然的造化,產生美好動人的想象;思索著它的最恰如其分的用途。
人們總是愛美,相信美,崇拜美而厭惡丑,這種心理是人類天生的,只是不同的階級、不同的階級代表人物對這一特定的美會賦予不同的內容,給予不同的解釋而已。“三禮玉論”的提出者、總結者、記錄者們充分利用了千萬人對玉石的景仰和崇拜心理,用美的玉石代表神靈,用美的玉石自我標榜,用美的玉石顯示等級,把玉石之美整個引入到禮教觀念中去。
三禮玉論所反映的我國古代玉器在國家政治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均是從玉石美的屬性開始,人為地把這種屬性和典章制度聯系起來,摻和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古代玉器在國家政治和人們心目中所特有的神圣地位。
我們可用‘三禮’中之玉佩為例說明材料美工作用。玉佩者,用今曰的觀點來看,僅是一件首飾今曰之世界,誰不愿意用首飾來裝扮自己。玉首飾的美首先是通過玉材料來表現的,其次才是制作美,是通過設計制作造型手段把玉石材料美的征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沒有材料美,構思制作再精也形不成玉佩所有的工藝美感,這是工藝美術的重要法則之一,們要特別提及的是,三禮中關于玉佩“左徽角右宮羽”之音的描述,也是屬于一種材料美的范疇。玉石之美,除了色彩、光澤、紋路、硬度、比重、締質等內容而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屬性,即其碰撞時發出的音響。古人以玉為籌,是較早的樂器之一,就是因為其音色之美。按照我國現在的玉業產品分類的實際情況,樂器仍屬于輕玉業大類。的工藝美術品類。音色是玉的優美品質之一,古人將玉佩掛在身上,通過行走碰撞,把這一美質體現出來,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是一種絕妙的運用形式沒有玉石之材料美就不會有“三禮”中之玉論這在當時是其他任何東西所不能替代的。即倒今曰,其天然的美質仍然為人們所推崇和欣賞。
所謂“力”,是指人們對于自然的探索力和對世界的創造力。籠統地講古人重玉之原因,在于玉本身具有美質。若細究歷代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而重視玉的原因,便會發現,問題決非如此簡單。關于玉有許多玄妙的觀念:玉能通神靈、近地、延壽考、驅鬼祟。”三禮玉論”之所以成立,個重要的依據就在于,玉被認為具有這一大堆功能。但是,玉為什么能具備這些功能呢?它為什么能廾人們的心理普遍起著強烈的震撼作用呢?這作用在歷史上延續了那么漫長的年代如果玉沒有內在的力量,這是不可能的。古人類正是在創造工具的過程中創造了最早的原始玉國,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文明的世界。玉石工具在原始木石工具當中屬伎使者,它所包含的“美”與“力”的底蘊是當時任何事物都難以企及的。我們可以想象,在世世代代的勞動創造之中,古人和玉石頻繁接觸,創造的玉石器具無可計數,對玉石自然而然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決不會僅僅停留在初級的制造和使用上,它必然要在人的大腦中升華為希望、理想和追求,從而再不斷地演變為新的創造,并最終走向了人類運用的高級形式——國家禮制的殿堂。原始玉石所體現的正是這種創造、希望、再創造的力量。人類最初的手玉勞動是創造世界的開端,一是創造物質,二是創造精神。我們不妨這樣認為:制造石工具是創造物質文明的開始,而琢磨玉器的產生,則意味著精神財富的創造。
大千世界是從手玉創造起步的,玉石器的創造就全憑人通過手玉一點一滴地敲打和磨制,并終于造就了輝煌的玉文化奇觀。此時的玉器再也不是單純的工具,而已是一種力量的體現,世間的邪祟都要拜倒在玉的腳下。玉器畢竟是人創造的,它蘊含著人的創造精神,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力量。玉所能顯示的內在力量,在于人們創造世界過程中的創造實踐和表現出的開拓精神。如果玉石不能顯示這樣一種力量,單靠離奇的胡編亂造,不可能在玉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席位。當玉石材料的天然美質經過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形成一個藝術物產——玉器的時候,它是蘊含有相當的威力的。這樣一種威力推不企圖去占有呢?‘三禮玉論”所表現的統治術從根本上來說是對這種力量的占有和借用。
經過對‘三禮玉論’的歸納和抒討,我們相信,至少有下列一些觀點是成立的:第一、從石器到玉器的制作過程,應是我們的祖先從創造物質文明走向創造精神文明的過程。第二、根據有關典籍對玉石的論述、兩周玉器的運用已達到手玉工藝品運用的最高形式。歸根結底,這仍然是信服并推崇人的創造實踐和創造精神的表現。玉器,它是直接依賴于在哲學,屬于第一性的物質材料而產生的。玉料本身在用于雕琢以前,無需經過其他的再創造,憑其美質即具有觀賞價值。因此就決定了工作為藝術品被人利用,一般要早于我國古代其他藝術種類的出現。更由于玉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能發揮重大的作用,所以,玉器藝術的發展速度,必然要比其他手工藝品快得多。
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并不因為玉器曾經為歷代統治者服務過就失去它的光華,相反,它的社會價值和藝術生命卻是指向未來的。民族文化有它的繼承性和統一性,中華民族的好古心理和她優秀的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古玉的藝術風格正寓于民族文化的內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