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充填時添加著色劑,則稱之為B+C翡翠。所以漂白充填處理的對象一般是中低檔的首飾和批料。
具體過程如下:
(1) 選料一般選擇中低檔、中粗粒結構和裂隙多的翡翠。如豆種、花青或裂隙發育的玉廖。而纖維狀細粒結構和裂隙很少的翡翠不作處理;
(2) 選好的料一般先粗加工成批料或切成薄片。而原料通常不進行B處理。但常常被著色作假;
(3) 酸溶蝕 一般采用鹽酸、硝酸、氫氟酸和王水,溶蝕時應注意酸的濃度、溫度和溶蝕的時間,以溶蝕掉裂紋中的影響翡翠顏色和透明度的雜質為止,不能溶蝕過重。
(4) 中和或沖洗樣品中的余酸和松散物。
(5) 填充 一般先抽真空,再注入聚合物,增強固性。目前常用的充填物為各種高分子聚合物。近來已發現市場上有無機材料填充的翡翠。
(6) 加工拋磨、表面涂料、成品定形。
翡翠充填處理具有明顯的不均勻性。一般來說裂隙發育的位置和淺層結構破壞程度深,其它部位損傷程度較低,中心區一般影響很小。損傷程度取決于酸蝕時的濃度、溫度和時間等因素。所以充填處理翡翠鑒定的關鍵部位是表面特征、裂隙和淺層結構。
1、表面特征
充填處理翡翠表面特征主要表現在光澤、網紋、顏色及其拋磨等方面。
a 網紋狀、樹枝狀、不規則狀的裂紋發育,多數沿裂隙部位及晶體邊界和晶體團塊邊界發育。注
膠涂蠟后也有一定的顯示。這種特征隨著時間的流逝更為明顯。
b 充填處理后的光澤由強玻璃光澤向蠟狀光澤、樹脂光澤轉化。其程度強弱視注膠成分的多少而異。
c顏色與質地反差明顯,形態由天然團片狀、條帶狀向斑點狀、星點狀、碎塊狀轉化,零亂飄浮感強。
d 均勻的桔皮效應,常遍布整個表層。這是由于顆粒與縫隙注膠的硬度差異在拋磨中的表現不同所致。
2、裂隙特征
裂隙在充填處理中是酸蝕和填充掩蓋的主要部位,也是鑒定充填處理翡翠的重要突破點。
a 裂隙在充填處理過程中常呈延伸性較好的帶狀構造。其形態特征與裂隙本身的力學性質有關,如彎曲狀寬窄變化不一。延伸的一般為張性裂隙,呈平直狀方向穩定的多為剪性裂隙。這些裂隙經B處理后均明顯變寬,呈現為下凹的溝谷。隨著時間的推移,裂隙區越來越明顯。
b裂隙邊緣礦物顆粒在酸蝕時容易脫落形成各種不規則的洼坑和保留下來的張性顆粒角礫構成的參差不齊形態,極易辨認。
c裂隙往往是充填聚合物最集中的地方。它們與裂隙兩壁的接觸面因物相不同,呈不規則的面狀構造。聚合物內往往可以見到圓形氣泡。
3、結構特征
充填處理翡翠的結構通常產生很大改變,由原來緊密鑲嵌交織狀變成松散支離,局部嚴重者成礫狀和基質膠結特征,主要集中在淺層。
a礦物晶體酸蝕后不同程度的圓化,原自形至半自形晶體或不規則形晶體的邊棱角在酸蝕去雜過程中受到嚴重的破壞而改形,晶體形態的圓化程度與處理程度正相關。
b 顆粒感減弱,翠性變小。
c 淺層礦物晶體之間由緊密鑲嵌向松散分離。基質膠結明顯。晶體的排列方向和顏色延伸的走向上不連續。
4、紅外光譜。
高分子聚合物充填的翡翠通常在3000 cm-1附近有特征吸收峰,尤以3000 cm-1上方最有鑒別意義。但紅外光譜對用無機材料充填的翡翠無顯著效果。
增色翡翠的鑒別
翡翠貴重在于多姿多彩和亮麗的顏色,也是評價翡翠最主要的參數。所以翡翠的著色處理很早就已出現在市場上。著色方法一般有:染色、浸色、局色、全鍍膜和輻射加色。市場上習慣稱為C貨翡翠。染色、浸色、局色和充填著色處理的翡翠的顏色往往集中分布在裂隙、晶隙中,在透射光暗場環境呈絲狀分布極易觀察;鍍膜翡翠一般在無色翡翠外部用綠色透明膠質薄膜外鍍,市場上也叫穿衣翡翠,剛做好的鍍膜翡翠顏色均勻,表面光潔,有一定的欺騙性。但在放大后表面無翡翠的特征,呈蠟狀光澤,有時可見膠膜與翡翠之間未粘合的部位。折射率往往偏離1.66。鍍膜翡翠隨著時間漸長,呈片狀脫落,表面劃痕累累,光澤暗淡,易鑒定。輻射著色翡翠顏色表面均勻,呈片狀、斑塊狀,與天然翡翠較易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