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皇帝喜愛玩玉,據(jù)說乾隆一朝的制玉數(shù)量,就超過了整個宋元,此話聽似夸張,不過,今天我們得以見到的高古玉器,遠沒有明清玉器的數(shù)量多。
乾隆皇帝對玉器的酷愛,無人能及,一生題作詠玉詩800余首。清宮遺存的數(shù)萬玉器,大多是乾隆收集入宮。他經(jīng)常一個人蹲在玉庫里擺弄玉玩,挑出一些古玉,命人刮垢清理后,親自評出甲乙丙級。乾隆帝在把玩玉器的同時還對其賦予了情感與理念,把自己玩玉說成是有“善治量才”的理國之德,他說:“不使良材屈伏沉淪,將其剪拂出幽,以揚王庭而佐治理。”由此看來,乾隆帝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及鑒賞眼力,也因藏玉總結出了獨到的治國方略。如此把收藏與治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帝王唯有乾隆。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乾隆盛世,儒學一統(tǒng)天下,無論是身居翰苑的士大夫,還是苦修四書五經(jīng)的讀書人,或身佩玉飾,或在書案上陳放玉制文玩,時刻警醒自己,做一位有德行的君子。
相傳乾隆皇帝非常喜愛玉觥,曾經(jīng)題詩詠贊。2005年6月,翰海拍賣公司的玉器專場中就有一件乾隆時期玉云龍觥。這件玉觥屬于大型酒器,觥體隨形雕琢而成,器身留有鐵銹玉皮,表面高浮雕云紋,云間兩條夔龍騰舞,二龍攀于觥沿,做沖天之勢。這件玉器刀法粗獷,高凸處近乎圓雕,深凹處幾乎透出器壁。玉觥的成交價為88萬元人民幣,購得者可謂是乾隆皇帝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