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出氣孔,平時似乎是個并不重要的細節,每把紫砂壺上都有,卻好像也沒深究過,但其實,它卻有其重要的意義。那今天就把它當作一根線索,引導我們去探究被看作是宜興茶壺原型的第一把壺。
我們都注意到,現在世界各地產的絕大多數茶壺在蓋子上都有一個小的出氣孔,我們一定都注意到,這個出氣孔今天的功能與它曾經有的功能大不相同。可不是,在明朝時期,宜興紫砂壺蓋上的小孔作用很大,因為要知道當時用來制壺的泥料的氣孔率比現在的要大得多。
后來人們不再使用氣孔率大且能耐火的泥料是由于能制備更細膩的泥料,這個顯著的變化大約發生在康熙年間(1644至1722年),幾乎同時,歐洲商人開始向宜興發訂單做定制的茶壺。這真是巧合嗎?我必須說今天我們仍很難回答這個問題,有待于更進一步的發現和研究。
明朝時期的陶藝家用氣孔率大的泥料制壺并非偶然,是有意為之,是合理的選擇,因為當時的壺有雙重功能:一方面作泡茶用的茶壺,另一方面作燒水用的水壺。大家都明白,在火爐上燒水用的水壺蓋上必須要有一個出氣孔,水燒開時可以讓蒸氣排出,然而后來瓷質的,紫砂陶(石器)的,抑或陶器制作的茶壺,由于這些泥質不耐高溫,所以不再用于燒水,因此小孔派蒸氣的功能也用不上了。
但是現今宜興紫砂壺的壺蓋上仍然需要一個氣孔,空氣通過此氣孔進入壺內,壺嘴才能倒出茶水,這是因為宜興壺的壺蓋與壺口之間做得非常致密。首先是在中國,然后在歐洲,再則在美國,大家公認宜興紫砂壺是用來泡茶的最佳器具。然而,很自然的,全世界一代一代的陶藝家,特別是宜興的陶藝家,在制壺時都要在壺蓋上挖一個小孔,而不管壺蓋與壺口做得致密與否。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