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類:光器、花器、筋紋器。
光器又叫光素器,是壺友們在市場上最常見也最容易得到的壺型。它最顯著的特征胚體光素,不加花飾。光器又分為圓器、方器兩種。所謂 方非一式,圓非一相 ,是說方壺的方不止一種,圓壺的圓千變萬化。
圓器造型講究,圓、穩、勻、正,圓中要有變化。整體壺型曲直要勻稱,壺體本身與附件,也就是嘴、把、蓋比列要協調,圓珠壺、掇球壺、漢扁壺便是其典型造型。
圓珠壺是曼生十八式之一,器身為圓珠形因而得名。如珠玉,更勝珠玉。
掇者,壘也,也就是球豎著壘在一起,為之掇球。掇球有三個球壘在一起。邵大亨首創,是由蓮子大壺轉變的壺型。
漢扁壺式,傳世品中可見清代咸豐、同治年間萬泉氏作品,是曼生 合盤 壺式的衍變。縱觀漢扁壺,壺體扁圓,底部圓潤豐滿,腹肩產生曲折剛勁的張力,平蓋穩重,嘴微曲,大把向外拉出,嘴側肩與把側形成一條氣貫全壺的流線,相線呼應,生動而自然,整個壺質樸而大氣。
方器講究造型比例準確,口蓋緊密平整,塊面挺括,線條利落,氣勢挺拔,力度透徹。亞明四方、六方金鐘、傳爐便是其中典型造型。
亞明四方壺,1960年前后,由江蘇省畫院副院長、著名畫家亞明設計,以方器、筋紋器風格見長的民國紫砂七藝老人王寅春制作。該壺整體造型比例協調,線面挺括有力,輪廓分明,氣勢挺拔,英姿颯爽,頗具將軍風范。
大彬六方壺是最早的方壺,壺身由六片大小相同的長方形平面組成一個菱柱形體,形態自然,無銜接之感。壺嘴、壺把和壺口處于同一高度。壺蓋圓形,中有圓錐形紐。這可能與時大彬的 天圓地方 的觀念有關。
傳爐壺,形制來自于青銅器,式度端莊,風格雅致,隱隱然有古風韻,堪稱佳品。傳爐壺流傳已久,究竟為誰首創,已難以查考。(來源:南蘇坊,圖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