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購紫砂壺,有經驗的壺友會根據諸多自己所知的方面選壺。而茶道新手,卻鮮有深諳其理的,關于玩壺還想說以下幾點
看壺。懂壺的看壺本身,不懂的看職稱。拿到一個壺,不是先看這個壺的作者,而且先看這個壺本身,從泥,工,型入手,一個好壺的意義是精工,好型,好泥,在這個壺的基礎上,再去看款,而不是把款放在前面。
印章的權威性在弱化
自古以來,印章在中國人的頭腦中具有絕對的權威性。面對一把紫砂壺,誰做的,似乎成了必問和必答題。紫砂壺不僅在底,蓋,把上鈐印,還有邊款,內封和跋印等細節安排。過去,在自己的作品上鈐印等于是在做品質保證,可是仿品,代工泛濫的今天已經由,這把壺誰的印章演變成這把壺 敲 的誰的章,一個 敲 字生動而內涵豐富,不僅敲在紫砂作者的良心上更敲在了萬千熱愛紫砂追捧紫砂壺迷的心坎上!
壺價。好壺不便宜,便宜沒好貨。因為做好壺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長,而且對工齡,手藝,壺型理解跟把握,自己的操作,各方面都有要求,所以做好壺花費的時間也長,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好壺很便宜,但是做起來的時間又特別長,那還不如做差壺吧,差的壺,做起來快,同等的時間里,做差壺的收益就快了。所以玩紫砂壺不要想著撿漏。
一把全手工紫砂壺,從制作到燒成工序繁雜,選泥料,切泥塊,打泥片,圍泥片,劃底片,打身筒,收底,篦身筒,制嘴巴,整壺流,千錘百煉,需要使用數十甚至上百種工具歷經數十道工序,直到毛坯完成,晾干后進窯數次燒制,如果燒制過程中出現破損泥料瑕疵,那就等于前功盡棄。一個正值壯年的熟練工手,制作中等難度的紫砂作品,一個月也就10把左右產量,夏冬還各有一些時日無法開工,一年能有百余作品已是高產,更不要說那些對藝術有所追求習慣挑戰難度實力派創作型高手,其作品數量更為稀少但也尤為珍貴,其稀缺性令藏家趨之若鶩。對于那些動不動就能拿出幾十上百款不同紫砂壺來,并且常年累月四處展覽的大師名家們,這里只說一句,其來路和制作均值得推敲和論證。
懂壺。懂壺是玩壺的最終結果,不斷的把玩,同種類型的壺在工,型上進行比較,加上多看些名作,對壺也會越來越懂,每個人都交過學費。關鍵是最后自己學到多少,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關于壺形。這個要看個人的綜合素質了。其實線條越簡單的壺越吃工,越花哨的壺反而好做。因為花哨的壺往往就是往上加東西,但你要怎么簡化?而且怎么越簡單越好看?這是很難的事情,水平不高的工手是很難突破的。而線條簡單的壺往往形、神、氣、態的高低一目了然,沒有其它的東西可掩蓋,藏無可藏,反而越考驗工手的功力高低和藝術水準。同時線條簡單的壺往往古拙,紫砂壺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造型文化,同時亦屬于茶文化的組成部分,追求的意境為 淡伯平和,超世脫俗 所以古拙大度為最佳,清秀趣味次之。至于怎么提高,其實方法很簡單,先從傳統的壺形玩起,找出這款傳統壺形最經典的圖片來對比一下,高下立分,只能這樣速成了。能提高多少就看你的悟性了,如果你個人道德修養不夠,綜合素質審美觀達不到,那還是慢慢來吧,隨著年紀的提高審美觀也會提高(說白了就是玩壺的時間長了,看多了造形做工到位的好壺,才能分辨出美丑,沒有美如何襯托出丑呢?永遠只停留在把玩造型沒有水準的壺上,同時可能還自我感覺良好又怎么能談得上提高呢?),首先要多看少買,把眼光養正,只要方向對了,哪怕只是在起點,將來也可以玩得很好。
造型: 怪 并不一定美
近五個世紀一代又一代宜興壺名家所創造的壺式,極大地豐碩了世界陶瓷藝術。宜興壺可大致分為 光 花 兩大類。它將瓜果李桃、梅蘭竹菊,乃至升、斗、桶、磨等民間器物皆逐一表現。本日宜興有原紫砂廠背景的藝人所制作的壺型,有著 個性造型 之美。由于這批人在幾位制壺大家的輔導下,將四百多年的紫砂技藝得以傳承。民間的工匠當然也有一小部門人能將壺做得富有美感,但有相稱一部門還偏于 惡俗 。大凡標榜了 怪壺 的即屬此類。
始終得牢記一點,紫砂壺的本質是用來泡茶的,不應僅強調它的藝術性,而應更多地關注它的工藝性,藝術性始終建立在實用性基礎之上。紫砂界最高榮譽稱號的全稱是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所以對那些 中看不中用嘩眾取寵 的奇形怪狀壺,勇敢的大聲說 NO 。
心態。一、不可急功近利,紫砂壺是茶友們一生的玩具,也是愛好者情感偏好的投射,不可能有速成的,只能一點一滴的積累,如果你太浮躁,估計是要交不少學費,新手玩壺的路還很長。現在的新人很茫然,并不明白什么是原礦紫砂,只能把自己的想象強加在紫砂身上,剛開始喜歡顏色鮮艷的,光亮的(原礦根本燒不出來,必須要加金屬氧化物),泥(山外料)被打成一百二十目通粉的,表面細得像玻璃一樣的。這種壺其實表面已經瓷化,和瓷器沒有任何區別,還算得上紫砂嗎?顆粒的甄別,通過肉眼是可以正常區分的,紫砂的目數自起源至如今,大致基本鎖定在:20----120目的范圍,制作紫砂壺最優的目數應該在30-60目之間。過粗過細具會對紫砂的工藝步驟,造成影響。
不要去追求什么驚天絕世好泥。什么朱泥大紅袍,什么青灰泥、民國綠那些不知名的泥料,傳統的紫泥、段泥、紅泥、最美。玩那些會吃太多的虧。(那些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經典紫砂壺哪一把不是普通紫泥,段泥,紅泥做的?)紫砂泥料只有三種,就是紫泥,紅泥,本山綠泥,其他的都是這三種基礎泥料的分支或者天然共生礦,玩偏門的我看不懂。關于清水泥很多人都問過我是什么東西,我是這樣認為的,清水泥起源于一廠的練泥工藝,一廠做壺喜歡把幾種不同的紫泥礦拼配在一起來做壺,這樣顯得高檔。但是用來做花盆的泥料,不愿意花這么大的功夫,就用一種單一的紫泥礦來制作所以叫清水泥。現在清水泥的定義已經演變為紫泥的一個品種,任何一種單一原礦的紫泥都可以叫清水泥,也可以叫紫泥。就像綠茶和黃山毛峰的關系一樣。所有的黃山毛峰都可以叫綠茶,但不是所有的綠茶都是黃山毛峰。
泥料只要是原礦,就沒有優劣。關鍵在于適茶性,宜茶保味,聚水凝香。便宜的壺可能比大師的壺利茶性要強。而一把紫砂壺泡茶是否好喝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是泥料;而和紫砂壺本身的透氣性、做工、密封性、壺形這些因素關系不大。紫砂壺一定要吃足火達到燒結溫度,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利茶性。紫砂壺吸水性和透氣性一定要嚴格區別,吸水性是壺體本身的氣孔載水量(一把利茶性好的壺應該控制在2%以下)透氣性是基于紫砂雙重氣孔結構的滲出度,只要達到燒結溫度,透氣性都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有些吃不了高溫的山外料,吸水性像海棉一樣,倒一點水,馬上吸干了,這種壺就是吸水性強,和透氣性沒有任何關系,不要聽壺商忽悠什么透氣性好。這是兩回事。(來源:紫砂壺玩家,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