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茶行業那會兒,因工作關系常接觸一些茶人、老茶客,時常會發現有些茶客一聊起紫砂壺便兩眼發光,開始精神抖擻地與你分享。那時心里不免嘀咕:紫砂果真這么好玩?而當自己也入 坑 后,才理解了他們玩紫砂玩的到底是什么?
充滿驚喜的 泡茶利器
對于喝茶之人來講,很多人接觸了解紫砂壺是伴隨著茶事活動而開始的。紫砂壺值得玩味的,首先當屬其泡茶的實用性。
以前經常會聽到一些老茶客說 這個茶用**壺泡很好喝 ,聽上去有點神奇,不就是個壺嘛,哪能有這么玄乎。深入了解一下便知,因紫砂土為礦石材料,含鐵量高、礦物質豐富,加之具有獨特的雙氣孔結構,從而在泡茶過程中提升茶湯的口感。在這一點上,用瓷質蓋碗和紫砂壺對沖同一款茶,便能感受的其中的差異。
紫砂壺也有句行話叫做 泡茶利器 ,它對于茶湯無疑是有提升作用的。另外在紫砂中可細分為朱泥類、紫泥、段泥坡泥等泥料,理論上紫砂壺都可以用來泡茶,實際上卻有個最佳的搭配性,比如我們熟悉的用朱泥壺泡烏龍茶,段泥壺泡老白茶、生普,是最佳搭配。
不同泥料;同一泥料的不同壺型、高矮胖瘦,都會給茶湯帶來微妙的變化。在我們喝茶過程中,解鎖不同壺泡不同的茶,這一過程本身就充滿了無限的樂趣。
對此筆者就有親身體會,常規上朱泥水平壺適合用來泡烏龍茶,但泡巖茶效果一直不理想,而一換成泡紅茶,茶湯明顯的多了分醇厚的韻味。當味蕾識別這種茶湯微妙的變化而帶來的即時感官愉悅,讓泡茶體驗系數增加,之后的茶事活動再也離不開紫砂壺。
實用之上,別有洞天
而在紫砂壺泡茶實用性基礎之上,蘊藏著另一個大千世界,那便是其藝術性所在之處。
當我們追溯紫砂壺的歷史,可以看到最早明確記載的紫砂壺大約是明代。早期的紫砂壺,以仿制青銅器、瓷器等為主,技高的手藝人能將紫砂作品做的精妙絕倫,而大家公認的紫砂鼻祖卻是明代的供春,供春以金沙寺旁的銀杏樹癭結為原型,捏筑為胎,自然隨性,與樹木紋理形成巧妙的對應,開創了紫砂壺藝術性的先河。
到后來,文人的參與大大提升了紫砂的藝術性。曼生制壺,非常擅于借景移情,借物言志。曼生十八式,其壺原型多是取材于生活場景之中,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像源于汲取井水的井欄壺型,不單單是單純地從生活中提煉素材,更賦予了自己的藝術理念和理解。井與壺,本身蘊含著某種共性:井水澤民,壺水養性,都為盛水之物。其井欄壺上刻繪的銘文也與之契合:井養不窮,是以知汲古之功。
文人紫砂將金石篆刻、繪畫、詩文融于紫砂壺中,在視覺上直觀的提升了紫砂的文學意蘊,稍有審美意識的人都能感受到這種傳統藝術之美。而其他還有一些壺,卻并非能一眼看懂,這些壺或重其神韻、或重其線條感、建筑的意境,靜心感知才能發掘其中蘊含著美的法則,這一點在光素器中表現最突出。
光素器不飾任何裝飾元素,卻是最見制壺者功底。如掇球壺,乍一眼未必能看懂它,壺蓋鼓,壺身也鼓,讓人意識無法捉摸。而其實掇球壺是以大、中、小三個球體重疊而成,壺身為大球,壺蓋為中球,壺鈕為小球,三球按黃金分割比例巧妙布局安排,利用點線面的巧妙組合,整體勻正,有種珠圓玉潤之感。再如常見的西施壺、梨式壺的線條之中,處處浸透著東方古典美學的理念。
此外還有一些壺承載著民間寓意、美好的寄托,這些都會手藝人化為意象的東西借壺來傳達,這在花貨比較常見,如魚化龍、南瓜壺等。
形、神、韻,構成了紫砂壺實用性之上的藝術性所在。如果說紫砂壺的泡茶實用性帶給你的是即刻的愉悅體驗,而在實用之上的藝術性更耐人尋味,它所蘊含的藝術內涵,如靜水流深一般滋養內心。(文章來源:茶香記生活家;作者:茶柒;圖片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