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有千般變化,每一把壺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但這才只是開始。
裝飾藝術的魅力,讓每一把相同的紫砂壺都各有不同,明媚如懷玉,恃美而揚威。
今天,帶大家品鑒一下紫砂壺的工藝技法魅力。
彩釉
彩釉,最早始于清代康熙年間,為迎合歐洲人崇尚華麗的心理,從而推動了彩釉的發展。
在燒過的紫砂壺上,運用釉彩繪圖或使紫砂壺通體掛釉,再經八百度左右低溫二次燒成。
它所呈現出的作品有五彩、琺瑯彩、粉彩、藍白彩、爐鈞釉等等。
包金
包金,一般常見的包裹在壺嘴、壺鈕、壺把、壺鈕以及口蓋的邊沿之處。
將金、銀、錫、銅等金屬,在經過加工成薄片以后,對紫砂壺進行包裹的一種裝飾工藝。
既可保護被包裹的部位,不易產生磕碰或者損傷,同時又增加了藝術觀賞性的效果。
描金
描金,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用金色描繪出美麗的花紋。
根據設計好的圖案,將金粉調成糊狀,然后在燒制而成的紫砂壺體上描繪,再經過八百左右的低溫進行烘烤,以達到完全貼合的狀態。
描金需要工藝師具備一定的書法繪畫功底,否則一頓亂描,是沒有意境可言的。
泥繪
泥繪,相當于繪畫之中的染料,區別在于此染料是使用原礦紫砂泥制成。
通過在紫砂壺的坯體之上堆繪成畫,以線條的粗細與長短,以及面積的大小與厚薄,來展現出所繪畫面事物的虛實與遠近。
呈現出特點鮮明的層次之感。
嵌絲
嵌絲,借鑒銅器之中的 金銀錯 工藝。
事先在紫砂壺坯上構形出凹槽,燒成之后嵌入各種各樣的材料,完成之后再銼平磨光。
多用玉、金銀、瑪瑙、象牙、珊瑚、紅木等名貴天然材質,展現華貴精致,富麗堂皇的效果。
嵌泥
嵌泥,與嵌絲類似,即在紫砂坯體干之后,刻出設計好的圖案,再嵌入對比鮮明的其他顏色的原礦泥。
紫砂壺燒成之后,外觀會呈現出色彩鮮明,斑斕奪目之效果。
髹漆
髹漆,髹以黑漆、朱漆等等,然后再加以彩繪形式。
可經百年之光陰,依舊金碧輝煌,光彩照人,高貴華麗之氣,令人陶醉。
剔紅
剔紅,俗稱雕漆。在紫砂壺體的表面,髹構幾十道大漆,再使用刻刀,在漆層之上,剔刻出精美絕倫的花紋圖案。
由于制作復雜程度極高,主要作為宮廷用器,極為珍貴,民間很是少見。
印模
印模,事先在木板、石板、鋼板或聚酯板等模板上,雕刻好已經設計好的圖案。
將紫砂泥片壓在印模之上,最后使用工具貼粘到坯體上,起到裝飾壺體的作用。
捂灰
捂灰,是我們平時比較常見的一種工藝。
底料仍舊是原礦紫砂泥料,多是紫泥,經過捂灰工藝的紫砂壺,會變換本色,色澤漆黑黯雅,經久泡養更是油潤烏亮。
將想要進行捂灰的紫砂壺放入容器之中,然后填滿木炭粉,最后入窯燒制,將鐵元素與碳元素反應為氧化亞鐵,使紫砂壺身表現出特有的暗雅之氣。
陶刻
陶刻,同樣是紫砂壺比較常見的一種裝飾工藝,主要包括 印刻 和 空刻 兩種。
其中 印刻 也被稱為底子刻,清刻。是用過刀法根據墨稿在紫砂壺體上進行鐫刻,并保留筆勢原貌。
空刻 指的是不打墨稿,直接在紫砂壺體上進行刻繪。無論是 繪刻 還是 空刻 都是一種藝術的展現形式,各有千秋,不論高低。
絞泥
絞泥,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紫砂泥料,通過捶打揉和或分層按壓,使不同顏色的泥料,融合、絞合在一起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獨特圖案。
紫砂泥料表面,形成獨特的木紋、仿石紋、水流紋、浮云紋等等,多種自然的紋理,效果五彩繽紛、肌理豐富,質感強力,意境濃郁,惹人注目。
鋪砂
鋪砂,當紫砂壺坯體成型以后,把事先研磨好的紫砂顆粒,或鋪、或點(嵌)或撒,于紫砂壺體表面,再將顆粒按壓進坯體表面。
這是現在紫砂常見的十三種工藝技法,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求的朋友,希望大家對于紫砂工藝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來源:紫砂壺收藏,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