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氣密性一直是判別紫砂壺的標準之一,那么過去呢,我們通常是認為在紫砂壺里面裝滿了水,按住氣孔則壺嘴不漏水;按住壺嘴反過來不掉蓋則說明此壺氣密性好,反之則氣密性差。這其實是一個誤區,最近看到網上相關人士做了一個關于紫砂壺倒立不掉的說法實驗,終于推翻了此結論,并且結合物理知識,提出一個關于紫砂壺氣密性新觀點。
在這里就和大家大家分享一下:
實驗人員以石瓢和西施兩個市場上最常見的壺型最為實驗對象,首先選100把石瓢,100把西施,價位都在2000元到30000元的中高檔壺。
石瓢無法按住氣孔,只能做按壺嘴試驗,試驗結果100把石瓢在裝滿水,按住壺嘴,倒過來的情況下,蓋子全掉。而100把西施壺按住氣孔之后,97把西施壺嘴不漏水。而裝滿水反過來按住壺嘴,100把全部不掉蓋。此試驗得出三個結論:
1,石瓢的壺蓋基本上都會掉(試驗的結果);
2,做工沒問題的西施按住氣孔壺嘴都不出水;
3,西施壺蓋基本都不掉,而且不掉壺蓋的數量與壺嘴不出水的不相等,換句話說也就是存在按住氣孔,壺嘴繼續出水,但是倒過來以后,蓋子卻不掉的。
這樣的結果和我們平常判別真假紫砂壺有了出處。平時我們去買壺, 倒過來蓋子不掉,說明這壺做工好,蓋子掉了,說明做工不好 。如果說是做工的問題,為什么石瓢的蓋子全掉,而西施的蓋子全不掉?原來石瓢壺和西施壺的本質區別在于壺蓋上面的氣孔,石瓢的氣孔深度只有2到3毫米,而西施的氣孔深度有10到15毫米,如此懸殊高氣孔高度差是否能解釋這一切?
想到這里,實驗者又找來了50把壺,里面有仿古,掇球,掇只,容天,水扁,漢鐸,其特征都是氣孔深度都大于10毫米,試驗結果果然證實了這個想法,所有的壺蓋全不掉。而石瓢等一些使用橋梁滴子的紫砂壺,全部掉蓋,其原因就是氣孔深度不足3毫米。
希望大家在看了這篇文章之后,能夠對紫砂壺氣密性有個新的認識。當紫砂壺裝滿水的時候,按住氣孔反過來,水分子會平鋪到紫砂壺蓋與紫砂壺口這個平面上,使得這個平面處于完全密封狀態,然后壺內的水會流到氣孔最底端,于是在氣孔里面形成一道水柱。
以西施壺為例,水柱大概是直徑1.5毫米,長10毫米的圓柱體,于是產生了兩個力。第一個力就是由于水的壓強差,氣孔底部的壓強大于蓋子內表面的壓強,由這股壓強差產生一個力。第二個力就是一部分水進入氣孔,使得茶壺內部氣壓小于茶壺外面氣壓,產生一個氣壓差形成一股力。這兩股力加起來足以承受壺蓋不掉。所以只要蓋子與壺口之間絕對平整,即使有一點寬蓋,也照樣能玩的起來
小結:紫砂壺的氣密性好壞是看正向,也就是說按住氣孔能否斷水,如果能斷水,則氣密性佳,如果不能斷水,則氣密性略遜。而關于紫砂壺反過來不掉蓋僅僅只能檢測壺蓋與壺口的平面是否平整。比如西施壺,如果反過來都掉蓋的話,那按住氣孔必然無法斷水,因為壺口平整是氣密性好的基本條件,但是壺口平整,氣密性不一定好。(來源:承禮紫砂,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