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被國人冠以姓氏泛稱的紫砂壺,先有時大彬的 時壺 ,后有潘仕成的 潘壺 。
潘壺的由來
史料記載,晚清有名仕到宜興定壺,作為交際之用,其中最著名的當(dāng)屬 潘壺 。
據(jù)《陽羨砂壺圖考》記載,潘仕成祖籍福建,世居廣州。先世以鹽賈起家。他繼承家業(yè)后繼續(xù)經(jīng)營鹽務(wù),以至洋務(wù),成為廣州十三行的巨商。
他花費20萬兩白銀,買了個二品官,官至兩廣鹽運使。并抓住清政府開埠的時機,順風(fēng)順?biāo)爻蔀榍逋⒋硗赓Q(mào)的十三家行商。
成為紅頂商人潘仕成也頃刻成為了不得的大眾慈善家、軍事開發(fā)的財閥、清廷財政的無私資助者。道光皇帝曾多次下旨嘉獎。
由于潘氏家傳素嗜飲茶,便在宜興訂制專屬紫砂壺,一則自用,一則往還饋贈。
潘氏訂制的紫砂壺形制固定,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字 潘 印。由于潘氏聲名遠播,世人乃將此一形制紫砂壺稱為潘壺。
潘壺一般為閩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據(jù)當(dāng)?shù)剜l(xiāng)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為榮,在女兒出嫁時必以一潘壺為嫁妝,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榮華富貴。
通常這種隨嫁的 潘壺 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于梳妝臺裝發(fā)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為陪葬物。
潘壺一般是三款,分別為高潘、矮潘、中潘。
壺腹作扁柿形者,曰 矮潘 ;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 中潘 ;器身高,近梨形者,是為 高潘 。
潘壺是清中期后極富代表性的一類紫砂壺,器形變化并不復(fù)雜,也無裝飾,但卻呈現(xiàn)出大氣、簡練、明快、極具神韻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為藏家所追捧。
潘壺本身帶有對女兒的祝愿,更加被賦予了潘仕成的審美品味,故無須費心弄妝,便韻味無限,無可媲美。(來源:品讀紫砂,圖來源:說茶網(wǎng)圖庫)
關(guān)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wǎng)絡(luò)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