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曾說:世間茶具紫為首。 紫 指的就是宜興紫砂壺,紫砂壺泡茶,發茶效果最好,茶湯色、香、味俱佳,有了 泥中泥 的美譽。
對此很多人質疑:浙江長興、安徽也有紫砂,山西也有紫砂、新疆也有紫砂,為什么唯獨宜興紫砂壺名滿天下?
獨特的紫砂礦料
業內把宜興境內黃龍山等礦區外的這些泥料,統稱為外山料;宜興市丁蜀鎮黃龍山下有優質的紫砂泥,在業界被稱為本山料。
1、地質結構不同
本山料:礦體走向呈斜坡狀,水在地下緩慢滲透、流動,經上億年,形成4號井、5號井、3號井等各個紫砂礦區。這在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處同樣的地質地貌。
江南水系豐富,流動的地下水常年浸泡,泥料自帶油性,本山料做壺,往生胚上噴水,旋即被吸干,養壺數月可見成效。
外山料:沉積物來源與沉積環境不同,安徽新杭、浙江安吉等外省礦料,質地干枯,釉面多不透亮。
地貌無地下水常年流動,泥料無油性,外山泥做壺,噴水后水分浮在胚體表面,遲遲收不干。泡養數十年也難見珠光。
2、燒制效果
本山料:由石英、黏土、云母和赤鐵礦等,自然風化后泥料易碎,呈現細小的顆粒狀。
西施
通過不同溫度可以呈現不同的質感效果(板塊運動互相擠壓,礦源致密度更高,致密度高耐火度自然就高。)。
例如四號井底槽青,可燒4.5號標,采用高低溫搭配,能跨越紅、紫、青、墨四個色系,燒出上百種顏色。
外山料:偏重于紫色或紫褐色,成陶后呈紅色或紫紅色,自然降解風化,自然裂解后多為鱗片狀、棱角狀等。
外山料燒制
燒制不耐火,易結晶需要添加化學元素,并經煤氣窯調溫后才能保證壺型不起泡炸裂,無法經受高溫燒制。
獨到的制作工藝
宜興紫砂的特點在于其圍泥片鑲接成型,這跟其他地方的拉胚盤筑法有本質區別。
打泥條
由于礦料的特殊性,宜興紫砂泥料風干較快,定型不僅要細致更要速度,對于一個藝人的技藝熟料程度也是一種考驗。
獨有的文化氣息
坐落于太湖之邊,自古便是魚米之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造就這不可復制的吳越文化。
宜興紅茶
作為中國久負盛名的古茶區之一,宜興茶成名于東漢,盛名于唐,此后五朝(唐宋元明清)以皇家貢茶問鼎于世,而世人所說十大名茶(太平猴魁、西湖龍井、君山毛尖等)大多清朝才入貢茶之列。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傳統的點茶法,改為散茶直接沖泡。使得紫砂壺應運而生,盛名天下,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陶刻
期間,無數著名詩人,學者,藝術家參與到紫砂陶藝發展之中,通過書畫篆刻、著書立說、壺型設計等形式,使宜興紫砂壺造型百變,更確立了紫砂文化的地位,實現了紫砂由飲茶器皿到藝術品的飛躍。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山水一處風情。獨特的紫砂泥承載著宜興厚重的歷史文化,無法復刻的地域、不可復制的技藝,才讓宜興紫砂壺美譽天下。(作者:砂海墨韻,來源:紫砂壺,圖來源:說茶網圖庫)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