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藝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好紫砂壺的要求標準也越來越高,今天來說,一把好壺是各個方面都要達標的,而其中口蓋的標準,便是「緊直通轉」。
老王有一把壺,口蓋完全符合緊直通轉的要求,但是就是看著別扭,和其他壺的口蓋看起來不大一樣:壺的蓋邊小于壺頸口。
縮蓋
所以判斷一把壺的好壞,脫離了整體而看單一標準是不對的,老王這個壺就是典型,在業內俗稱 縮蓋 ,嚴格來講這是瑕疵,是不合格作品。
扁仿古蓋略大于口邊
以掇球、仿古這類壺為例,一般來說,壺的「蓋邊都要略大于頸邊,或者是齊平」,這樣的視覺效果會比較好,符合傳統的美學觀。
而如果壺的蓋邊小于壺頸口,就是 地包天 ,這其實是制壺藝人的問題,一般我們在制壺的時候,會在壺蓋與壺口稍留間隙,便于后期整口。某種程度上,也可避免壺蓋與壺身黏連在一起的問題。
手工制作壺蓋
而在高溫燒制時,會有泥料的收縮,而縮蓋正是因為制壺者對泥性的掌握不夠,壺身泥性的軟硬干濕度與壺蓋不同,在生胚時看不出,而在燒制時蓋子就收縮明顯了。
這里還是要再提醒一句:縮蓋是瑕疵問題!
除此之外還想和大家聊一聊紫砂壺「口蓋松緊」的問題。
拿以前的老壺來說,蓋子都會有些晃動,以前的老壺都是一遍燒成的,而今天的壺都是多遍燒成的,也因此有整口的工藝出現。
整口
整口通過對壺蓋觸口與壺頸口的打磨,使得口蓋緊密契合,并且保持通轉,這也直接導致了現今人們對于壺口蓋的要求標準。
這里要注意的是,輕微的晃動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太大的間隙,那也是與上面提到的縮蓋一樣是不合格的,屬于瑕疵。
口蓋的處理并不是越緊越好,如果口蓋太緊,反而會不實用,一旦在泡茶時口蓋沾上茶沫都會卡住,影響到出湯,此外在水滿時開蓋也比較困難,這對高要求泡茶的人來說都非常的麻煩。
順帶提一句方器、筋囊器的整口,與圓器的不同,所以多少會有些涎水,這種情況是正常的,也要能接受這一點。
扁仿古
紫砂壺的口蓋嚴密在現今來說已經成為了我們判定一把壺好壞的標準之一,但與文章開頭提到的一樣,脫離了整體而看單一標準是不對的,一定要整體來看。
今天也是就口蓋的問題和大家聊下,大致就是縮蓋與口蓋緊密的問題,涎水與整口在之前的文章都有提到過,這里不再贅述。(作者:砂海墨韻,來源:紫砂壺收藏,圖來源:說茶網圖庫)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