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因瓷器著名稱為 瓷都 ,而江蘇宜興因陶器著名,素有 陶都 之稱。
民間相傳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大臣范蠡在滅了吳國之后,怕越王勾踐忌殺功臣,便攜帶美女西施逃逸民間,隱姓埋名,在宜興地區制陶,過去人們直尊率他為陶業的祖師,稱為陶朱公。現在這里還有一些地名是紀念他們的,例如 蠡墅村 ,據說就是當年范蠡居住過的地方。 放蕩橋 ,據說就是西施經常游舟經過的地方。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它從某種角度上說明宜興的陶器歷史悠久,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有陶器的制作了。而宜興的紫砂陶器最享盛名。從宋代以后,宜興的紫砂器就聞名中外了,它不僅為古時人們普遍贊賞,而且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我國重要的外貿出口品之一。
紫砂陶器是我國獨特的傳統工藝品,因其色澤主要呈紫紅色,所以稱為紫砂陶器。品種有壺、杯、瓶、盆、碟和假山石景、鳥獸蟲魚、菜蔬花果、文房雅玩及人物雕塑等一千多種,而在紫砂陶器中,又以造型優美、品種繁多的紫砂茶壺排列首位,其品種約有數百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掇球壺、菱花壺、提梁壺、漢扁壺,蓮方壺等。傳說宋代詩人蘇東坡很喜歡提梁壺,故提梁壺又稱為東坡壺。
紫砂陶器能與精美的瓷器比美,主要是它有以下幾方面與眾不同的特點:
第一,以宜興地區出產的紫砂泥、紅棕泥、綠泥等配合成。質地細膩柔和,可塑性強,滲透性良好,制品內外不施釉而有光澤,經常擦拭,器身越發光亮。
第二,產品有2-4%吸水率,5-7%的氣孔率此茶壺和花盆制品享有茶不變味,花不爛根的美譽。
第三,耐冷熱驟變的性能好,冬天沸水沖入壺內不炸裂,還可放在文火上煨茶而不致燒裂。
第四,傳熱較慢,使用紫砂壺時不致燙手。紫砂陶器的裝飾也很別致,可以在半成品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線條等復雜的造型上,用鋒利的鋼刀雕刻出詩詞和圖形,再利用天然的陶土泥色染色,匯集詩詞、書法、繪畫、篆刻諸藝術于一體。
紫砂茶壺的制作方法,與一般陶瓷茶具大同小異。首先是制泥,即把各種需要的泥料研磨成粉,再按一定比例混合,加水攪拌成泥漿,待半干時,加入一定量的紙筋,再進行揉練,練得愈熟愈好,再將練熟了的壺泥做成各種式樣的壺杯,干燥后入窯培燒即成。燒制紫砂陶器,需用匣缽裝窯。其燒成溫度一般在1100℃左右。
燒成后的顏色有海棠紅、朱砂紫、葵黃、墨綠、沉香、葡萄紫、榴皮、磔皮、古銅等幾十種,其中最好的是紫色。
由于紫砂茶具 能發真茶之色,香、味 ,用以泡茶, 越宿暑月不餿 ,不失原味, 色、香、味皆蘊 ,因而日益受到飲茶者的普遍歡迎和喜愛。(作者:東方璽,來源:瓷博士,圖片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