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天生不一樣 ,這樣一句話也許你更多的是從建盞處了解,可對于只有幾百年歷史的紫砂也有這一現象,在不同的溫度之下紫砂壺展現出的顏色肌理也千差萬別。
柴燒是我國陶瓷最古老的窯燒方法,可上溯至千年。紫砂壺最早也是利用龍窯柴燒的燒制法。考古發現,宜興紫砂壺早期燒成,是與其它粗陶一起混燒。壺體表面受火不勻,粘有釉油。在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中提到 自此以往,壺乃另作瓦缶,囊閉入陶穴。 意思是從李茂林等人開始,燒制茗壺使用匣缽,使燒制過程中壺不再受到其他釉淚雜質的入侵,保持壺體受火均勻,表面干凈。
但由于氣窯、電窯、煤窯等燒制方式高效便捷且節約成本,所以當仁不讓地成為了現在陶瓷燒制的主要方式;而傳統的柴燒窯口則慢慢被廢棄淘汰。但近年來柴燒陶瓷卻逆市上揚、成為頗受市場歡迎的特色產品;其中的柴燒紫砂壺,更是深受愛茶人士的歡迎。
說紫砂柴燒又不得不提龍窯,龍窯又稱柴窯,坐落于宜興市丁蜀鎮前墅村,建于明朝,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窯依山勢而建,呈32度傾斜,全長43。4米,隨著煤氣窯與電窯的發展,現如今僅有一座活龍窯。
龍窯柴燒燒制過程
第一步:裝窯
紫燒裝窯可分為封閉式柴燒和開放式柴燒兩種方式,封閉式柴燒將紫砂壺放于缽罐內與柴燒環境隔絕開,這樣可以保留泥料本身的韻味。比如例用茶葉罐用作缽罐,不僅可以起到隔絕作用,而且缽罐本身在燒制完成后也能成為一件柴燒作品。封閉式柴燒時我們要在罐口以及壺口鋪上金剛砂將紫砂壺放入缽罐內蓋上蓋子,這種方式即可稱為封閉式柴燒。蓋上蓋子之后會由師傅將缽罐放置窯的第一層和第二層,在放置的過程中需要師傅有足夠多的經驗云控制體罐之間的距離以及隔層之間的高度,以防止在燒制過程中出現問題。
開放式柴燒是將紫砂壺暴露于柴燒環境當中,使柴燒過程中的松灰等落于壺身形成自然獨特的釉色,所謂 出窯萬彩 即是如此。開放式柴燒的方法只需要在窯床或窯板上灑上金剛砂,接著把紫砂品放在上面即可。因為燒品是裸露放置,師傅在放置時需要極為小心,最后推板入窯完成入窯工序。
第二步:溫窯
溫窯是從龍窯最低端的龍頭進行,在窯口投入松柴進行加熱,并要求不間斷的投入柴火,保持窯內的速度從最低端的龍頭到最高端的龍尾均勻穩定的上升,在這樣受熱的過程中才能保持質地均勻的變化,整個過程需要持續24小時之久。
第三步:燒窯
燒窯需要打開泥封的投柴孔,從孔中投入適量的柴,投柴必須從龍頭龍尾連續完成,待到最后的孔投完成再將投柴孔全部泥封。投柴師傅需要連續工作10個小時以上才算告一段落,人們把這一工藝稱之為 火的藝術 。
在燒制的關鍵期(發生化學反應期),龍窯是通過人工投放柴草燒制,又是半開放的,燒制過程中,大量空氣可以通過鱗眼進入窯內,柴(干濕、種類、數量)、人(操作方式和經驗)、天(溫度、空氣濕度、大氣壓強、風向風速)等影響燒制效果的因素最多,燒制時的溫度和氣氛最不可控,所以龍窯燒制成品的效果最不穩定,但富于變化。
第四步:冷窯出窯
柴燒完成達到溫度后必須讓窯繼續保溫待窯內燒品完全熟化穩定,慢慢冷卻后才能打開泥封最后出窯。從裝窯到全窯冷卻出窯,整個生產周期約4天左右,8月份為一年中最佳燒窯期,天好,草好,坯好。
柴燒紫砂壺優點
與現代化的氣窯、電窯、煤窯等燒制方式相比,古老的柴燒相對來說穩定性弱許多,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也正是如此,柴燒產生窯變時在陶瓷器具上留下火痕、灰釉等獨特的元素,成就了包括柴燒茶具在內的每一件柴燒器具都是獨一無二的。它質樸、渾厚的柴燒紫砂壺,還帶給人一種回歸自然、重回本源的自然美,這也令許多柴燒愛好者癡迷不已。
柴燒效果
柴燒紫砂壺的美,不僅存在于外觀,其對茶湯的軟化、對茶湯品質的激發等方面,更是值得肯定。紫砂里面含有的大量氧化鐵,經過緩慢的柴燒以后可以更好地改變水質。科學已證明,經過柴燒氧化還原法燒制的紫砂茶具具有改變水質的功效,使紫砂器皿起到軟水、柔水的作用,也唯有柴燒燒制的紫砂才能達到這一最佳效果,從而切實提升了茶葉的口感和茶湯醇厚的質感。
什么是柴燒?柴燒工藝又是什么?
柴燒是我國陶瓷最古老的窯燒方法,可上溯至千年。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于土、火、柴、窯之間的關系。
土:柴燒專用之陶土多,經陶者自行調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熱溫度、柴窯屬性、薪柴總類等;追求的是讓土能產生一種溫潤、敦厚、沉穩內斂的柴燒之美。
柴:一般木材需靜置約三至六個月以上(忌太潮濕),以利燃燒,其種類有樟、龍眼、荔枝、蓮霧及廢棄木材等。
窯:僅以燃燒木材提供熱能,一般燒窯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總類、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正不斷地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
灰:柴窯燒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鐵則使陶壞中的鐵形成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這種方式形成的釉被稱為 自然落灰釉 ,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現在的紫砂壺,由于現在基本都為電窯,氣窯燒制,溫度控制比較穩定所以其受熱均勻、外形色澤較為統一,成品也有較高的保證。但是為什么還要用柴燒呢?
柴燒是古老的工程與創作者的心的修煉,當火焰時而強烈,時而柔緩周旋在窯中,流串在作品四周。創作者用最原始的動物本能,靜心感受著窯,大氣與星體運轉的微妙的互動,沉睡在大地中多年的陶土,經陶藝師們的歷練,成型,入窯,讓火與木灰作用于它的身上,融入作者的心血,燒出有濃烈歸屬感且耐人尋味的作品。
柴燒的紫砂壺與普通紫砂壺有什么區別?
1、氣泡的區別,古瓷中一般都用柴燒,再燒制過程中由于要不斷加柴,所以溫度時高時低,表現在氣泡上九是大小不一,又一定層次感,而現代工藝的氣燒和電燒,則氣泡大小均勻密集。這些特征在明清瓷器上體現的最為明顯。而在古瓷上,又得由于釉比較薄,氣泡炸開,形成無數個大小不一,又一定層次感得芝麻點。
2、瓷器釉面色彩的穩定,柴窯燒出瓷器溫度差異大,各類高溫低溫釉呈色不易控制,易燒出深深淺淺的效果。氣窯可以恒溫控制,因此燒出顏色穩定。
3、柴燒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宜接竄入窯內,在坯體上產生自然落灰的現象,經長時間的高溫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與一般華麗光亮的釉不同,不會重復且很難預期它燒窯的成果。
兩把完全一樣的壺,經過燒制,由于自然灰釉,即使壺型完全一樣,但是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為什么有人喜歡柴燒壺?
與現代化的氣窯、電窯、煤窯等燒制方式相比,古老的柴燒相對來說穩定性弱許多,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也正是如此,柴燒產生窯變時在紫砂器具上留下火痕、灰釉等獨特的元素,成就了包括柴燒茶具在內的每一件柴燒器具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也令許多柴燒愛好者癡迷不已。
柴燒茶具的美,不僅存在于外觀,其對茶湯的軟化、對茶湯品質的激發等方面,更是值得肯定。同時,質樸、渾厚的柴燒茶具,還帶給人一種回歸自然、重回本源的自然美;這種自然美,有如 欲火焚身 之后的 鳳凰涅槃 、令人贊嘆。
既然柴燒的紫砂壺好,為什么市面上不是很多?
柴燒是狹義的柴燒,不包括噴灰電窯的假柴燒,也不包括裝匣缽不落灰的柴窯陶瓷器。相對于現代常用的氣窯、電窯、煤窯等燒制方式來說,是非常傳統甚至古老的。由于氣窯、電窯、煤窯等燒制方式高效便捷且節約成本,所以當仁不讓地成為了現在陶瓷燒制的主要方式;而傳統的柴燒窯口,有些則已被廢棄淘汰。
那如何辨別真假柴燒壺呢(最簡單的辨別方法)?
假柴燒,表面較光滑。由特殊藥水邊噴邊燒制而成,由于需要燒制時進行噴灑藥水,導致柴燒痕跡不均勻,里面很難噴灑到,幾乎沒有痕跡。成品率和普通紫砂壺一樣較高,價格便宜。
真柴燒,里外皆分布均勻,上手較粗糙且有一種油膩感,成品率非常低,只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
如果你要問柴燒紫砂壺的開壺和養壺是一樣的嗎?答案是基本上沒什么區別。(來源:云南喬普茶葉公司,圖來源:說茶網圖庫)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