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泥(歷史上公認為最好的紫砂泥)據說出在丁山 大水潭 宕口內,因挖到了地下水,現已成為一水潭,故以后就沒有這種泥色了。天青泥的歷史作品,只見諸楊氏、邵大亨的作品,一般作者的茶壺上沒有這種泥色。現在一些人炒作天青泥,恐怕是他們從沒有見到過這種泥燒成前后的色彩效果。中槽泥制成的作品燒成后偏紅色,段泥燒成后為淺黃色,上海人稱 奶油黃 ,前人在本山綠泥中添加紫泥,中槽泥添加本山綠泥,燒成呈黃紅色的橙色,底槽泥添加本山綠泥,燒成呈古銅色,后人又在制作的泥中加氧化劑,呈色就多種多樣了。民國初期以前的作品,泥料中一般不加氧化劑,壺色是自然燒成的。例如墨綠泥色的明、清老壺,就不可靠,因為墨綠色是紫泥中加入氧化鈷而成,在明清時代是不可能的。黃龍山整個礦區,各巖口出來的紫砂泥也有品質上的不同,愿意在泥色上作更多研究的人,要使自己有這方面的經驗,還得經常與老壺有更多接觸的人切磋,才能有個斷代標準,而不能聽信在原料上故弄玄虛的是是非非的說法。
從 包漿 上判斷。紫砂泥是 雙重氣孔 結構,燒到恰當的溫度,表面就有一種和潤的光澤,俗稱 水色 。使用日久,茶汁滲透壺壁氣孔中,使壺色逐漸變深,加上茶湯、茶油的作用,使壺在表面形成一層亞光,人稱 包漿 ,這種自然形成的包漿是很難清除的,因此,真正的古舊老壺都會有這樣的外觀,而人造的包漿,只要用手指甲剔括或用開水清洗是很容易脫落的。
壺中的茶銹,自然形成的,干燥情況下壺內壁有層薄薄的不均勻的吸附層,呈灰白和黃褐色,沸水泡入壺中后傾倒出來的是淡茶水,有茶色、茶香,而人造的茶銹,往往是壺內壁滿布黑色。做假老壺的辦法之一就是養出茶銹來,造假者把新壺通過 茶老頭 天天泡,好似專職養壺,以此養出茶銹來,故提醒收藏者也要當心。
制陶人的聲名越大,買者越要小心,要看壺的顏色,看器物的造型和手工,另外還要看里面有幾個孔,民國以前的壺多數是個孔的,后來變成多孔,用來隔茶。20世紀70年代效法日本茶器的孔,像半個高爾夫球一樣。這種方法只可以用于普通中型和大型茶壺,小壺永遠只有一個孔,高身茶壺就會有比較多的孔。若是知道以上造假的規律,你又要多個心眼了。
1958年至1959年 大躍進 期間,領導的口號是 一步登天上大學,三天學會高級工藝品 ,十四五歲小兒童多來學徒,一下子收了上千人,工場泥凳三班制,天天 擺擂比武 。產量迅速擴大但質量卻直線下降。老藝人出樣的 雙線竹鼓壺 、 牡丹壺 、蛤蟆蓮蓬壺 等,經徒工大量仿制(可以以高產值統計出 放衛星 的經濟效果),成質次價高的 劣質高檔工藝品 ,這些壺表面加工粗糙,只有大概的器形輪廓,后來這些壺有相當一部分流入社會,在地攤上、廟會上被充作古董出售,收藏者應注意。
有些商品老壺因年代久遠,保存不夠完好而出現殘次現象,對這樣的茶壺,一般來說,不具備歷史文化價值的次品壺,就沒有什么收藏意義。我們在民國諸家的介紹中,已著重介紹過程壽珍、俞國良、范鼎甫、范大生、馮桂林、李寶珍、陳光明、汪寶根、蔣燕亭等人的經歷和藝術特點,收藏者對于他們的作品可參考了解。
我們在與收藏愛好者的接觸中發現,他們常常收到名頭低于以上檔次,或被歷史遺忘、忽視的一些陶工所作的作品,這些作品往往同樣具有收藏價值與欣賞意義。
在此順便講一下,市場上賣壺的人中有以敲茶壺的聲音來辨別真偽紫砂泥的,這是個騙人的做法,我們以前在檢驗普通商品紫砂壺時,以蓋敲身是從聲音中聽辨正品是否有開裂的毛病,凡高檔的壺從來沒有人敢以蓋敲身,這不是檢驗紫砂泥真偽的方法,更有甚者,在無錫旅游區,有人把紫砂器往地上丟,以開裂與否來辨別是否正宗紫砂泥,真是荒唐。
本文節選自《紫砂入門十講》,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說茶網錄入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