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冰芽先以水浸,已失真味,又和以名香,益奪其氣,不知何以能佳。不若近進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蘊真味。 《茶疏》明 許次紓
明代的文人都自視清高,以閑適為樂。那是時候文人都有錢有時間,所以泡茶作為他最優雅的一種社交活動。
在明朝后期,中國的經濟比較發達,但是政治腐朽。當時兩朝黃帝不上朝,一個嘉靖,一個萬歷,當中夾著個隆慶。
他統治中國長達100年的時間,這個時候文人就遠離政治,追求美器,追求生活。
那么這時候吳中四才子,我們都比較熟悉的有:
首推唐伯虎,老百姓最熟悉了,其次是這個祝枝山、文徵明。還有徐禎卿等,他們都留下了很多有關茶的詩歌。
這是一把明代晚期的大茶壺,跟我們今天的壺比較起來顯得非常的笨重。
我們今天的紫砂壺都做的非常小巧,自斟自飲。
但是,明代的這個茶壺的基本狀態是這樣的。
我們都知道晚明有個非常有名的人叫時大彬,他做紫砂天下聞名,這把壺就是這個時期的,它上面寫著癸丑歲次,時大彬制。
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紫砂泥是中間夾有很重的砂礫,紫砂為什么叫紫砂,就因為中含有大量的砂,這種帶有梨皮狀的,手摸起來都澀澀的感覺,其實是紫砂最初的感覺。
時大彬的紫砂跟當時的陸子岡的制玉、江千里的螺鈿、張鳴岐的手爐都是齊名的。
它代表了明代晚期的工匠精神,這種工匠精神是把當時的工藝品都做到極致。
我們雖然今天拿現在的紫砂壺跟過去的作比較,覺得過去的紫砂壺很笨拙,你現在感受的笨拙,恰恰是古人追求的一種拙樸。
他們希望這種茶具在飲茶中,不要去搶了茶的風頭,所以那個時候才愿意使用這樣一個很拙樸的茶壺。
時大彬畫像
時大彬是宜興紫砂壺成熟的標志性人物,自大彬始,以砂壺為代表的宜興紫砂茶具漸趨成為重金競逐的寶玩。
關于時大彬的生卒年有不少學者進行過詳細的考證,比較普遍的說法是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也有學者認為其出生時間早到隆慶甚至嘉靖晚期,創作期最可能出現在萬歷早期。
關于時大彬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時大彬最初喜歡做大壺,按畫作比例,用現在的眼光看,應有2500cc之大。
后時大彬游婁東,遇到明代的文學家、書畫家、壺藝收藏家陳繼儒。陳繼儒對茗壺有很高的鑒賞能力,曾聘請制壺好手蔣時英至家中制壺,然后陳繼儒為之書銘,名工名士,后來世稱 雙絕壺 。時大彬常與陳繼儒討論品茶試茶之奧妙。
一天,陳繼儒建議: 把壺從大改小,做成一把可以一手執之、一手捋須吟詩的雅器,那該多好。
于是,時大彬開始改制小壺,茗壺才由大而改小,改到只有300-400cc左右。時大彬這一變革,將制壺工藝手法和壺型大小規格基本固定下來,并流傳至今,成為史上一件趣聞樂事。
時大彬的紫砂壺并不力求雕琢,而以樸素的雅致和整體感見長,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致,妙不可思。
明人葛應秋《石丈齋集》收入的《瓦壺記》中這樣描述時大彬: 壺既名四方,索者眾,或三五月弗染指,或閉門便六七旬弗出,則解衣磅礴、科頭攘臂而為壺,專氣一神,得心應手 稍歉點,轍引鐵椎碎之,雖從旁請乞,弗與。 時大彬壺對砂壺的熱情與嚴格要求可見一斑。(來源:紫砂之家官方)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