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 歷來茶詩不算多,而魏時敏的這兩句還算得上比較美。看到這兩句,仿佛聞到一股清幽的茶香,沁入心脾,這股茶香從世博會的普洱茶館開始蔓延,蔓延到每個普洱人的心中。
在普洱的起源地 云南,有 爺爺的茶,孫子賣 的俗語。普洱茶是用優良品種云南大葉種的鮮葉制成,也叫作 普洱散茶 。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色澤烏潤或褐紅,俗稱像豬肝色。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味兒,有 美容茶 、 減肥茶 之聲譽。究其歷史,實際上源遠流長。據道光《普洱府志》記載,蜀相孔明 平定南中,倡興茶事 。儼然,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就已開始種茶。
而普洱地區 茶馬互市 的場面在唐宋時期更是成為一時之盛。明代,以 普洱 為中心,向國內外各地輻射出了五條 茶馬古道 。他們享有 南方絲綢之路 的美稱,蜚聲中外。
到了清代,普洱茶一躍成為云南進京的貢品,天子掌中的玩物。傳說在乾隆年間,普洱地區的濮家茶莊將沒有完全曬干的毛茶壓餅、裝馱進貢,路上天氣陰雨綿綿,到了京城,人們發現,原本綠色泛白的茶餅變成了褐色。護送茶葉進京的茶莊少主人因為貢茶面目全非,甚至想到要了斷生命,但誰知用水沖泡后發現茶香四溢,茶色紅潤如同琥珀,唇齒留香。普洱茶也因此深得帝王之心。
民國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云南整個茶業蕭條,但解放后很長時期,云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并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臺地茶。而在1975年,云南便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臺傳至廣東,再迅速影響全國。
據了解,目前中國普洱茶的整體生產正逐步從一家一戶的家庭作坊式生產向工業化生產發展。普洱茶這個 可以入口的古董 ,儼然已經逐漸規模化。
普洱,是茶林里長出的城市。普洱茶在世人面前所展現出來的特點,無疑讓普洱茶從民族的變為世界的,成為讓 歪果仁 們喜愛的神奇東方樹葉。普洱茶也將獨特的普洱文化與地域風情,向世界盡情的詮釋。(來源:茶可載道,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