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的山頭古樹大樹,一直面臨著采摘過度,品質下降的威脅,一些市場言論隨之甚囂塵上,呼吁保護和圈定山頭,不允許采摘、開發,其中不乏一些學者,社會公眾人士,似乎代表光明和正義的力量。
其實也就是似乎而已。
不得不承認,商業化的山頭副作用很大,春茶剛萌芽就開采,從頭春、二春、春尾不停息,很多古樹茶營養不良、形容枯槁而死亡,由于頻繁采摘,一些地方的茶質下降,湯感變薄,甚至冬天都要打休眠芽孢的注意,逐利鉆營到了極點,沒節操沒下限。
但不得不說,商業化仍舊還是山頭古純的最佳選擇,商業化產生的問題仍舊需要商業化解決。
90年代易武國土調查,幾乎沒有連片的古茶園,曼松稀稀落落幾棵樹,倚邦更是差點毀滅殆盡,而在2007年以后,古茶園逐漸連片顯現,大樹茶增多,臺地生態更是遍地,雖然年份很短,但是總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景邁萬畝古茶園的面積不斷增大,臺地改生態,種植規模變大,在景邁山上,穿行在古茶園里,隨處都可見到人工移植的小茶苗,這在賀開古茶園里照樣很普遍,據估計就人工栽培這十幾年,景邁山茶園新增面積過萬畝,賀開大致在1500 3000多畝,著實可觀.
班章村委會在07到09年,茶葉產量是60多噸,時至今日,產量是300多噸,古樹和大樹的產量都提高很多,就算是飽受詬病下降的品質也有所提高,因為采茶的成本提高了,這幾年尤其明顯,由于雇人花費甚大,一些低級別的茶葉,以及部分地區的春秋茶選擇了不采,茶質下降明顯的景邁品質提高了不少,這幾年這個趨勢很明顯。
這正是商業化的作用,是市場的作用。
反觀在山頭古大樹沒受到市場重視前,是何種境況,茍延殘喘在深山老林,不為人知,被砍伐、焚毀、人為破壞,掙扎在消失的邊緣。很多人不愿意相信,云南的古茶園在價值未被發現前是不斷減少的,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推廣的臺地密植讓思茅的古茶園大片大片消失,臨滄也不例外,版納之所以損失較小,是因為民族自治地方政治控制力并不強,那里的民族封閉而又懶惰,推行不利而已,這才讓那里的古茶園幸免于難。
而商業化恰恰拯救了古樹,商業化是會造成動植物的滅絕,但那樣的前提是它們不能被人類馴化,茶樹顯然是可以馴化的,因為它滿足了人類需求,這就決定了商業化的古樹茶不僅不會滅絕,反倒隨著時間的推移,供給會越來越多,不需要將來應驗,現在就已經證實了。
不要因為商業化的負面作用就否定商業化,凡事利弊皆有,利大于弊就可實行,當然是不是利弊接近,放大負面作用而無視建設性是以偏概全,是要走彎路的。
因此,堅定的商業化,毫無疑問是最佳的選擇。
筆者介紹:云元谷普洱,致力于純料生熟茶,熟茶大發酵,宣傳客觀的普洱茶知識,傳遞正確的普洱茶消費觀,指引健康的市場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