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區別于其他茶葉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的陳化、發酵作用,而它對于倉儲的環境條件是比較苛刻的,決定普洱茶陳化狀況主要有四個要素:溫度、濕度、通風、無異味。順和農莊采用最佳倉儲環境,從溫度、濕度到通風條件都進行嚴格的控制,溫度攝氏20~30℃之間、相對濕度65%~75%、通風無異味,這樣適宜的倉儲條件才能有助于微生物的自然發酵,最終形成普洱茶甘滑醇厚、越陳越香的品質特征。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普洱茶陳化過程對環境的要求。
地理位置的要求——即大環境必備的兩個特點我們在對普洱茶研究中發現,市場上流通的20年以上的“陳年普洱茶”幾乎都來自廣東、香港、臺灣。而普洱茶另一個主要消費區西藏卻鮮有“老茶”出現。即使在普洱茶的產區——云南,相當一部分的“老茶”也基本依賴廣東、香港、臺灣的“回流”。這是什么原因呢?
一種說法是跟飲茶方式有關。西藏自古至今是煮茶習慣,并加鹽、姜、奶等,具有調味茶的性質。普洱茶在西藏地區雖然屬于生活必需品,但更多的功能與鹽相似,是奶茶必須加入的佐料。沒有單一普洱茶沖泡和品飲的習慣,也無須有意識地存儲普洱茶。
另一種說法是云南雖然是普洱茶的生產區,但主要消費區卻在廣東、香港、臺灣等地。因為云南本地人已經有很長時間不飲用普洱茶,起碼自上世紀新中國成立后至本世紀初,云南本地人基本上是以喝綠茶為主,只是進入21世紀初,伴隨普洱茶“熱”,普洱茶才逐漸進入飲茶人的視野。因此也沒有存儲普洱茶的習慣;也有人認為云南的商業氛圍及商業頭腦不及精明的廣東商人,忽略了普洱茶升值空間,因此也很少存茶。
這些說法可能都存在。但可能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地理位置。
第一,普洱茶是發酵的產物,只要是發酵,就對溫度和濕度有一定的要求。
這個要求實際上就是以“高溫、高濕”為主。普洱茶特有的微生物及其固有的酶,只能在“高溫、高濕”的狀態下,產生漸進的酶促反應。這種酶促反應有一個“最適溫度”區間,它的起始溫度是在15℃,溫度每增加10℃,其酶促反應加快。但超過50℃,酶蛋白會出現變性,反應速度下降。因此,普洱茶陳化過程的“最適溫度”應在15—50℃之間。廣東、香港、臺灣等全年溫度基本上都在20℃以上,其春季、秋季也經常在30℃以上,夏季更是經常在40℃左右,且早晚溫差不大。基本符合酶促反應的“最適溫度”的要求。而云南一年四季,處于“高溫、高濕”的時間則很短。且冬季的溫度經常在IO℃以下,早晚溫差較大。這就自然出現一個現象,同樣的普洱茶,存在廣東、香港、臺灣與存在云南比較,其陳化的效果不同。前者陳化速度快于后者。
第二,普洱茶的發酵離不開一定的“濕度”,通常意義上的“干燥”不利于微生物的繁衍。普洱茶陳化過程“最適濕度”為55%- 85cYo之間。廣東、香港、臺灣除冬季外,一般的濕度都在70%以上,冬季的濕度也在5So以上。而云南全年絕大部分濕度在70cYo以下,冬季和秋季更是在50cYo以下。使普洱茶陳化的效果低于廣東、香港、臺灣地區。因此,地理位置——大環境的優勢使廣東、香港、臺灣成為普洱茶后發酵地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