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作出的普洱生茶在沖泡后,其葉底呈現墨綠色,而陳化了二十年的普洱茶的葉底則顯露出暗紅色,陳化五十年以上的普洱茶的葉底則是褐色。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年份的普洱茶,其葉底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即茶葉條索完整,葉片肥厚,而富有彈性。
而陳化七十年以上的普洱茶的葉底與上述年份的普洱茶葉底有一個明顯不同,在沖泡至十五泡以后,也差的條索依然完整,依然富有彈性,但唯獨不同的是,葉片的肥厚度不見了,取代的是葉片較薄,甚至呈現近似 蟬翼 般的半透明現象。這是什么原因呢?實際上是普洱茶發酵中出現的膏化所致。
普洱茶發酵的終極階段一般會出現膏化現象。這是因為普洱茶在厭氧發酵階段茶多酚指標迅速衰減。這種衰減的過程并沒有使普洱茶最終走向霉變。相反,它是將大量的酚類物質在微生物及酶類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茶葉內含物質的降解與轉化,并導致大量具有營養價值的衍生物的出現。因此我們說,普洱茶的膏化現象不是簡單的茶膏概念,而是依存于固態形狀下,將可降解與分解的物質充分轉化。在我們細心品嘗一款老茶后可以發現,除了粗纖維物外,其它的則伴隨沖泡次數的增加,大量的物質都作為水溶物被 提取 出來,這也就是為什么普洱老茶中 號級茶 與 印級茶 特別耐泡,湯色紅艷持久的原因了。
想了解更多普洱茶色素及其陳化請戳http://www.ishuocha.com/baike/zhishi/21704.html(內容來源:普洱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