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外包裝上都會有一個年份,很多茶友分不清這個年份指的是什么。年份是指在哪一年采摘加工,而不是指存儲了多少年。同葡萄酒一樣,哪個年份是個十分重要的考慮因素,哪一年的氣候如何對葡萄酒品質、市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要是植物,都存在這個問題。
為什么不同年份品質會不同呢?當然氣候是一個主要原因,最為重要的就是氣溫、降水、光照、濕度這些因素。這些因素每年會有不同,所以品質必然也不同。不同茶區適宜的條件范圍也不太一樣,
溫度,一個是采茶季節的溫度,一個是之前休眠到發芽這個階段的溫度,后者科學上會用一個“積溫”的概念,就是溫度的一個積累值。積溫在適宜范圍內偏高一點,對產量有正面的影響,但是忽高忽低的極端天氣是不利的“逆境脅迫”。就是說碰到困難威脅了,比如說今年早春的極寒天氣,茶樹經歷了考驗,品質會有一種提升。‘不歷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道理。
降水量。好像降水豐沛是好事兒,但是采茶季下雨多可就是災難了。這個會明顯降低氨基酸和香氣物質的含量,茶的口感也會“水”味重。今年看氣象預報的數據,應該還是不錯的,至少現在到月底,基本沒什么降水。
在降水方面,同樣存在“逆境脅迫”現象。換句話說,適度旱一旱,有可能激發茶樹,表現更加優異。這個在葡萄酒領域也有啊,都是一個道理。
霧也是個重要影響因素,不僅影響濕度,也影響光照,還影響溫度。霧的形成機制并不復雜,地面有一定濕度,早晚有溫差,在普洱茶山區,霧是非常常見的現象。這要求地面植被要好,前期不能太干旱。前期降水充足,采摘期間不下雨,這個今年也都符合。
古樹普洱茶的好壞還要經過時間的檢驗,哪個年份好不好,還要存一存才能最終定論,這一切都需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