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問了一個普洱茶初制工藝中的問題:
頭天殺青的茶鮮葉,攤晾一晚,隔天早上再揉捻,會影響干茶品質嗎?
普洱茶的初制工藝里,揉捻是一個令人糾結的工序,很多情況下,茶農做茶是在自己家里進行,經常性是男主人自己攏火炒茶,女主人或子女進行揉捻工序。因為殺青費體力,考技術,一般做茶最受重視,而相對輕松和技術含量低些的活計便交給女主人。夾在殺青和曬青之間的這道揉捻工序,說它重要卻不如殺青,說它不重要卻又必不可少,很是讓人糾結。
頭天殺青的茶鮮葉,攤晾一晚,隔天早上再揉捻 ,這種現象一般在兩種情形之下發生:
一種是,炒的鮮葉量太多,家里人手不夠,當天晚上來不及揉捻,只能無奈地等到第二天;
另一種是,刻意地將鮮葉攤晾,到第二天再來揉捻,這種情況下的茶青在殺青溫度的作用下,會有輕微的發酵,類似黃茶的渥黃工序,據說能提升新茶品飲的口感。
無論哪一種情況,這樣的揉捻已經不是正常的揉捻了,對干茶品質的影響毋庸置疑。揉捻的目的一方面是理條成型,另一方面是達到一定的細胞破碎率,《制茶學》: 大葉種鮮葉肉薄,含水量高,揉捻應適當偏輕, 揉捻程度比普通炒青、烘青綠茶輕,細胞破碎率較低,通常在40%以下(烘青、炒青通常在45%~65%以上),以掌握揉捻葉表面有少量茶汁滲出,手捏成團,并有沾手感為度,要求茶葉成條率在70% 75%為宜。
無論從外形的要求還是內在品質的影響上,揉捻要盡量保持芽葉的完整性,避免茶汁過多把茸毛覆蓋住,若揉捻過重,成品色澤偏暗,欠油潤,湯色渾濁,滋味澀度大,芽葉不完整;若揉捻太輕,成品香氣低,湯色青淺,滋味淡薄。
攤涼一天之后,鮮葉表面的溫度降低,很難再將其揉捻成條,即使勉強強力揉成,細胞破碎率大受影響,此外揉斷、揉碎的太多,損耗率較大。也就說,這種隔天揉捻的鮮葉,很難做到揉捻成條的前提下還能保證標準的細胞破碎率,對成品品質肯定有影響。即使新茶口感有一定的提升,但營養成分的提前喪失,對普洱茶的后期轉化影響更大。(來源:普洱茶吧,作者:刀哥,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