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發茶的質量,泥質和窯火占據了主導性的因素,而形制,則影響了發茶力的發揮空間;故當泥料質量不足的時候,可以稍微以形補質。而足透的窯火,則是發茶質量的把關點。泥質和窯火,是息息相關的。
泥質對發茶性的影響
從紫砂發茶的追求,我們可按它的指標,理出在泥料和泥料處理上的各方面,對發茶性的影響。一般來說,有兩個規律,泥料的礦質越好,其發茶力度越強,泥料存在狀態越趨于自然,它的發茶協調性越好,也越細膩。當然,優質泥料的協調性和親和力,本質上是相對的較好。
泥質影響紫砂發茶的因素交叉錯綜,關鍵是要達到一個平衡點,所以,我們還是按發茶力,協調性,和親和力來分析泥料的各種不同處理方式所帶來的影響,這也是比較明了和實用的分析模式。
礦土從地底挖出來后,先需經歷風化的過程,在解化過程中吸取天地之間的靈氣,恢復生氣。陳腐或養土則是在經歷過煉泥后,在制成陶之前,讓泥料有時間沉淀,恢復自然結合狀態。
這兩者,對紫砂的親和力和協調性,是至關重要的。風化陳腐良好的泥料,成品使用后溫潤堅實如玉,發出來的茶湯,亦是溫雅細膩的。
砂粒目數,一般來說,目數低的,在協調性,清晰度,和活性會好些,但在濃郁度,強度和混合度,發揮得可能就有點吃力。如泥質好的,可以達到茶味清晰協調,溫雅可口。若泥質跟不上的話,則會感覺有點茶味不足。反之,目數高的則透氣性稍遜,協調性和親和力有點妥協,但發茶力,混合度和濃郁度較好。
其他的如手工成分多會比較協調親和,調砂或加呈色劑或其他添加物,也會影響協調性和親和力。但同時卻有可能加強發茶力。所以,某種制程對發茶性的影響,得綜合的看它對發茶力,協調性和親和力的增減而評估。不能說手工成分多就一定好,調砂就一定好或不好,泥料拼配亦是如此。
好泥,關鍵要有豐富的砂質,堅實協調的結構。它所呈現出來的是高雅的質感,親切的手感,其發茶性,自當優越。優越的礦土,加上趨于自然的內在結構,制程中力免添加干擾,經大窯燒透,是為珍品。
窯火對紫砂發茶性的影響
窯火,是紫砂成品中的一個關鍵門檻。老廠紫砂,隧道窯也成了一個把關的重點,可以說,凡是可以從隧道窯完整出來的壺,在發茶優越性上有著一定的保障。
優質泥料,必須結合泥料和窯火,泥料好,吃火足的壺,鏗鏘潤澤,這對發茶很重要,鏗鏘代表了泥質結構堅實,潤澤是彈性。兩者內外一體,是發力自如的必要條件。
如果窯火吃不足,則泥料結構稍微松散,這使發茶力發揮得有點渙散,對高質量的芳香甘醇物質的提取,有一定的影響,茶水混合度也稍微遜色。這也是老廠壺和其他廠外壺在發茶本質上的區別。至于說現在流行的,二次低溫重燒的壺,其結構則更為松散渙漫,其發茶性已嚴重受影響,不論是高質量芳香甘醇物質的提取,還是協調性,或混合度,都已不能發揮它應有的功能,紫砂發茶的特征亦不顯。
從茶湯品飲感覺來說,泥料結構堅實潤澤的,發出來的茶湯滋味結實,韻味悠長。反之,結構松散的,發茶性不足,茶湯內部有點 空 的感覺,茶味亦稍微混亂味薄。
形制對紫砂發茶性的影響
如果泥質好,窯火足,形制就成了突出風格的一個控制點。綜合來說:壺身高瘦壁薄蘊香;方形的中心受力不易,如泥質好則可出有層次的中庸韻味;扁平茶葉上下受力點多,滋味足,但香氣稍遜;圓形壁厚收口湯感濃郁。
然而,按形制來分析發茶性,不容易有決定性的結論。而且,真要細分,泡茶時的很多細節,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發茶性和茶湯的品飲感覺,包括我們如何倒茶,用什么茶杯,如何喝等等。但如果追求到這個地步,就會 泥 而沉迷在里頭,似乎偏離茶道精神了。
所以,形制,在發茶作用,主要還是在塑造出一個和壺型設計匹配的風格。泥質不足的時候,方以型稍微彌補缺陷,而當拉盡泥和形皆不足以發揮出紫砂應用的發茶特征時,也代表了離紫砂發茶漸遠了。
泥類與茶類的配合
按泥料適茶,可以是個很個性化的東西,只要泥質好,不管是哪種泥料配哪個茶,都會有些人喜歡,當然,也會有人不喜歡。但如果按常規的口味匹配風格,則可以此作為參考:
紅泥類 茶香入湯效果佳,香韻顯,茶湯甘芳可口,品好茶可舌面生香,頰齒留香。
適合香氣型烏龍茶,如鳳凰單叢,鐵觀音。泡武夷巖茶也有很好的效果;
泡熟普的話,茶味比較集中,會有比較甜的感覺,但相對于紫泥,稍微單調。
泡生普效果一般來說,不如紫泥和段泥。然而,當它往朱泥的方向走時,茶湯細膩度會提高,適茶性也有所提高,泡有點年份的生普,效果也很好。
紫泥類 善于激發兩端。一方面能有效的提取滲透力強的物質,讓茶湯更有韻味;另一方面,能有效的提取質重物質,讓茶湯滋味濃郁醇厚。
適合巖茶,熟普,老生普等重滋味的茶。
如果用來泡鐵觀音之類的香氣型烏龍,雖然滋味仍算不錯,但因為茶香入水效果不佳,總感覺少了點湯韻。不過,也有例外的,燒結度高的紫泥,其蘊香效果可以比肩紅泥類。另外,70末至80初的紫泥,因風化陳腐效果佳,應付其香氣型烏龍,也是得心應手的。
段泥類 發茶力輕,但茶味入湯效果佳,茶水混合高。
適合綠茶,生普,中輕火烏龍。對于足火烏龍,熟普,或其他陳年老茶,段泥的發茶力稍嫌不足。
以上特征,均參照早期老廠壺的泥料特征來描述。
用壺
適茶的另一面,在于因時得用。生活上,也總有高有低的時候,還有更多的是平日。所以,生活化的適茶,則需以壺的發茶性配茶品,按上中平之時,適時配飲,讓品飲生活有個韻律,層次感。平日無事,小水平壺泡一泡中平之茶,也自在舒暢。偶有興致,喜事,或好友貴客蒞臨,挑把好壺,配個好茶,相聚品茶,韻味悠長的茶香,也能感染此間的氛圍。
倘若平日盡用好茶好壺,時日久了,茶都成了無味之味。如此,沒有好茶,只有一般或更差,繼而去訪名山,尋好茶,搞得自己形神具累,喝茶就成了個生活負擔了。
適茶性,在乎以茶適用。
發茶性,是紫砂本質上的東西。了解紫砂的發茶性,可說是從根本上去了解紫砂了。掌握了它的規律,使我們能更合理的對待紫砂,不容易被一些表象所迷惑。如此才能真正的體會到紫砂之美,乃至從視覺,觸覺,和味覺上應用隨心,不逾矩。(來源:紫砂圈,圖片來源:說茶網圖庫)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