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紫砂圈在瘋傳馬未都先生十六句有關紫砂壺收藏的經典語錄,對于廣大紫砂壺收藏者來說,值得一看:
一:紫砂收藏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輕松的事、可以 一夜暴富 的事,而恰恰相反,它是一件困難的事、艱苦的事、長期的事。
二:給人看老壺一般不說它是假的,說假的人家比較容易急,怎么假了?我這難道不是紫砂壺嗎?所以一般說它是新的。有多新?買了有多長時間它就有多新。底下還故意寫著 時大彬 、 陳鳴遠 ,過去你要是個文人,拿這東西喝茶,說這是誰誰誰的,基本是要被文友們笑掉大牙的。
三:食品藥品都造假,就別指望紫砂壺了。自打有收藏的意識以來,造假一直伴隨收藏。收藏練的就是眼力,玩的就是心跳。
四:收藏紫砂壺的最高境界,不只是交易,更是在交心。
五:玩壺要做好嚴格理論準備,切忌走捷徑,量力而行。嚴格的理論準備就是要大量、廣泛閱讀嚴格的理論著作。
六:玩壺沒有捷徑,所有人告訴你的捷徑一定是個彎路,是個陷阱。不要認為任何一個簡單的知識就可以判定這個東西的全部。
七:推薦好壺給別人,不要低三下四的委屈自己,能合作就合作,不能合作就下一個。這是個合作共贏的時代:你若信任我,三言兩語就可成交;你若不信任我,拍場電影也是徒勞!把時間分給靠譜的人!你剛好需要,我正好專業,僅此而已!
八:哪怕你有再多的錢,也不可能僅憑一次拍賣會的斬獲,就成為著名紫砂收藏家。還是要待以時日,通過多年的收藏才能成功。
九:希望能 撿漏 固然是人之常情,不過 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世上只有把假的當真的騙你 撿漏 賣給你的,沒有把真的賤賣讓你 撿漏 的道理。
十:紫砂收藏進門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相關門類的書讀一遍,若是不去學習收藏的相關知識,只帶著錢去收藏,那么必死無疑。
十一:淚水和汗水的化學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為你換來同情,后者卻可以為你贏得成功。
十二:有閑錢、閑暇和閑心,同時又經過深思熟慮已經下定決心,那么就可以大膽的步入紫砂收藏的領域,去 砂里淘金 。
十三:買了新壺就有一毛病,必須得給別人看,買了東西不給別人看那就不過癮。
十四:紫砂壺收藏也是 思路決定出路 ,收藏的策劃與戰略定位是關鍵。沙志明、許四海這些收藏家的成功如今已經很難復制,他們賴以成功的條件已經不復存在。
十五:收藏紫砂壺要先會享受文化,超越 物役 物累 ,走入收藏化境。
十六:越是名頭大的器具,越要當心,越要觀察得仔細,越要多問幾個為什么。
馬未都先生說的都是大實話!紫砂壺的歷史雖然只有短短的五百余年,但只屬于 小眾 的 地域產物 ,有關紫砂壺的資料相當稀少。即便是近年來出版的一些有關紫砂壺的專業書籍,許多資料也只停留在 據說 、 相傳 、 某某曾說 等層面,其真實性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雖然馬未都先生沒有就如何鑒別紫砂壺作詳細的剖析,但已經明確告訴大家:紫砂深似水,收藏須謹慎!今天不仿 傍 著名人的 大碼頭 ,來簡單說說紫砂壺的鑒定。
紫砂壺的鑒定,必須要了解紫砂壺的制作流程。紫砂壺制作大致分三部分:泥料、做壺、燒制。
一、泥料
泥料是大家近年來非常關心的問題,但也僅僅關系 是否原礦 。其實,從礦石到能做壺的泥料,過程相當繁瑣。了解不同年代泥料制作的過程、工藝是鑒定紫砂壺的第一步。例如,不同年代泥料的純度是不同的。
二、做壺
相對于近年來 全手工 、 半手工 之爭,前人做壺都是全手工的。但由于受到制作工藝的限制,不同年代的紫砂壺器型也是有區別的。
三、燒制
燒制是大家很容易忽略的環節。大家知道紫砂壺的燒制對溫度的要求很高,因此如今紫砂壺主要用電窯燒制了。而前人燒壺靠 龍窯 ,也就是 材燒 ,燒制溫度不易控制,紫砂壺的成品率是很低的。一般來說,以前的紫砂壺燒制溫度大多偏低。當然啦,現在市場還有 古龍窯燒制 、 材窯燒制 的紫砂壺,不過是市場炒作罷了。
另外,對于 名人壺 的鑒定,還必須了解他的時代背景、書法特點、文化內涵等多方面因素。
現在,我們不仿用上面的方法,來嘗試鑒定一下2016年保利華誼秋拍上陳鳴遠的傳香壺。
關于這把壺,網絡上是這樣說的:
2016年保利華誼秋拍,陳鳴遠的傳香壺,以345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刷新了陳鳴遠作品的拍賣紀錄,同時也成為世界最貴紫砂方壺。那么,為什么這把傳香壺這么貴呢?首先當然是因為陳鳴遠名氣太大,他的壺數量又十分稀少,只要能夠確認這把壺確實是陳鳴遠的,那么拍賣出天價不是不可能。而比較幸運的是,陳鳴遠這把傳香壺,因為太過精美,早就在歷史上留名了,所以它流傳有序,且有明確的來源可考。傳香壺最早的收藏記錄是,清末民初的收藏大家項季翰。他為所藏紫砂作品留有拓片,集成《砂器拓影集》,傳香壺就收錄其中。
雖然我沒有見過這把壺,但網絡上的資料已經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
首先,就泥料來看,我們可以認定這泥料太純了,不老。其次,我懷疑這器型二百多年前是否能做?再次:這壺這么漂亮,溫度控制得真好,電窯燒的吧?呵呵。
事實上,這把壺的做假者對紫砂壺的歷史也不夠了解,展覽資料中還有兩個巨大的漏洞:一是拓片。這壺身的拓片和壺底的拓片明顯不是一把壺的;二是刻字。二百多年前,刻字不用金屬刀,用的是竹刀。(來源:三瓶猶過崗齋,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