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以一隅之地命名,名聞天下。茶樹歷經千百年,孕育形成的普洱茶,濃縮了云南茶葉的發展歷史。
普洱茶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漢時期,至今有近2000年的歷史。那時的普洱茶并不叫 普洱茶 。在唐朝,普洱市屬銀生節度,因此普洱茶當時叫 銀生茶 。
宋朝時,朝廷為了與少數民族交換戰馬,建立了 以茶易馬 的茶馬互市,而為了運輸方便,普洱茶被制成 緊團茶 ,銷往川藏地區。
元朝時,普洱茶被命名為 普茶 ,是市場交易的重要商品之一。明朝到清朝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時期,有記載道: 士庶所有,皆普洱茶也 ,而且普洱茶被列為貢品,受到朝廷的贊賞,極大促進了普洱茶的發展。
清朝雍正年間,清廷設置了普洱府,普洱府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普洱市。在當時,普洱府是滇南重鎮,茶葉的集散地,滇南的茶葉均集中在普洱府加工,然后再銷往全國各地,因此普洱府所產的茶就被稱為普洱茶,沿用至今。
茶馬交易機構:茶馬司
茶馬司是專門掌管茶馬貿易的機構。茶馬司制定茶馬法,發揮規范市場的職能。以茶易馬是我國歷代統治階級長期推行的一種政策。即在西南(四川、云南)茶葉產地和靠近邊境少數民族聚居區的交通要道上設立關卡,邊區少數民族用馬匹換取作為他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茶葉。
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由于朝廷所面對的敵人都是西北游牧民族政權,如遼、金、西夏。那些游牧民族政權的軍隊多以騎兵為主,為了跟這些敵人對抗,朝廷需要大量的戰馬。于是朝廷在四川設立了 提興茶馬司 ,進行茶葉收購,以茶葉與藏區進行馬匹交易,并在陜、川等多處設置 買場 和 買馬場 ,少數民族只準與代表官府的茶馬司從事以茶易馬的交易。為了更好地統治邊區的少數民族,達到以茶治邊的效果,茶馬司制定了嚴酷的法律:不準私販、嚴禁商販運茶到邊境地區去賣,甚至不準將茶籽、茶苗帶到邊境,凡販私茶則予充軍或處死,茶馬司的官員如有失職也同樣被治罪。
茶葉交易市場:茶馬互市
茶馬互市起源于唐朝,直到宋朝才成為定制,是我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中心的交易市場。
宋朝廷除了通過茶馬互市來維護宋朝邊區的安全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藏區人民的生活。藏民們長期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區。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藏民們長期以游牧為主,飲食主要以牛羊肉、糌粑、青稞為主,蔬菜水果少之又少。茶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又能分解人體內多余的脂肪,既解油膩又助消化,因此,茶成為藏區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成為漢藏人民之間保持友好關系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茶馬互市對維護宋朝邊區的安全、穩定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起了重要作用。(來源:云南普洱茶文化,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