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有一個特殊現象,市場習慣將生產年代稍遠并留存下來的普洱茶稱為 老茶 。其中以 號級茶 印級茶 為代表。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對于這些茶沒有采用 陳茶 的稱謂,而是冠以 老茶 頭銜,不僅僅是將普洱茶保質期無限延長,更有賦予更高品質的含義。實質上, 老茶 已成為最高品質或品茶最高境界的同義詞。
老茶 概念的出現,其實與普洱茶 后發酵 有關。因為普洱茶的后發酵具備茶葉貯藏化學中的 后熟作用 功能,存在越陳越香的特性。 老 代表了更成熟,自然形成了普洱茶最高品質的代表。
本文嘗試在感官審評的基礎上,通過對 老茶 一些特定的理化指標定性與定量的分析中,找到 老茶 生物學特征的幾個關鍵點。
制備方法:將十克的 老茶 (干茶)用沸水沖泡后,將第四泡與第五泡茶湯合并,倒入圓形玻璃公道杯中。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給予評價。
茶湯的顏色:呈現寶石紅的色值
寶石紅顏色可具體細分為紅顏、明亮、濃重(深紅)。這是初步感官評價。同時,還需要兩個輔助條件:一是在自然光線與射燈條件下,采用平視的方法,呈現通透、明亮的特質;二是在俯視的條件下,會看到杯底的折射點(金色黃點)。通過化學分析發現:
①茶黃素:占固形物質的1%~2%,它是 老茶 的茶湯顯現 明亮 的主要物質;
②茶紅素:則是 老茶 呈現 紅顏 的主導物質,占固形物質10%~15%,是 老茶 中的主體色素,是唯有 老茶 才有的,是 老茶 中非常珍貴的發酵產物。這種茶紅素,準確地講是茶紅素基團,來自一類復雜的異質酚性色素物質,是復雜的紅褐色酚性化合物。因此它內含有兒茶素氧化產物與多糖、蛋白質、核酸和原花青素等非酶促反應的產物,也有茶多酚酶促氧化聚合、縮合反應產物。
(附圖:茶紅素基團的化學結構,來源普洱雜志)
③茶褐素:占固形物質的4%~9%的,是 老茶 呈現深紅、濃重的主要物質。當茶黃素、茶紅素和茶褐素交隔一起,在比例適中的前提下,共同構架出普洱茶獨有的 寶石紅 顏色。這種 寶石紅 是后發酵過程自然產生的,更準確地講是 老茶 的獨有色素體系,也是 老茶 的標志性物質。
香氣:淡淡的沉香與木香
普洱茶生茶中有樟香、蘭香、蜜糖香、荷葉香等等,熟茶有棗香、焦糖香等。其香氣物質達到上百種。但在后發酵長達三十年以上,其香氣物質因為自然揮發而減少。到了 老茶 階段只剩下二三十種香氣物質,其中是以芳樟醇類的物質來源為主,沉香是芳樟醇中沉香醇的香氣表達,有弱弱的藥香氣味。而木香是后發酵過程中芳樟醇與酵母產生交聯之后的芳香類物質。至于很多 老茶 中存在的 人參香 則是借鑒中國古代(主要是明清兩朝)用茶葉保護 人參 不霉變方法的反向使用結果。
老茶 的芳香類物質研究是最為復雜的。因為大葉種茶葉組織細胞孔隙較大,對外來氣味有很強的吸附性,故不同的存茶方法,不同的外來氣味都可能侵入茶葉中來,市場上流傳的很多的 老茶 香氣之說,很多的香氣類型,不是來自普洱茶自身,而是外來香氣的侵入。
普洱茶的芳香類物質只有一個路徑:微生物作用于普洱茶產生大量的酶,酶是普洱茶發酵過程的 催化劑 ,將大量酚類物質進行降解與轉化,其轉化的物質中就含有少量的醇類物質,醇類物質又將茶葉中極少含量的脂類進行轉化,形成由脂類物質催化成的各種芳香類物質。
它們的含量很低,幾乎是萬分之一二的水平,其香氣呈現極弱的狀態,是新茶的百分之一二的水平。而這些物質幾乎都來自于茶葉中的芳樟醇,故有淡淡的沉香醇和木香的氣味,是 老茶 主要的香氣主體。
味:厚滑,無味之味
普洱茶在長期后發酵過程中,茶多酚由最初的25%~32%下降至5%~9%之間,其茶葉中大量的脂溶性物質轉化為水溶性物(天然植物生物轉化),衍生出很多小分子化合物,形成 老茶 水溶性物質高于新茶的特點。正因為水溶性物質多,茶湯 稠密度 自然較高,給人 厚重 的感覺。
同時,茶湯中的絕大部分物質為小分子(發酵的產物),與水很容易交融一起,形成 汁 的概念,給人一種入口 順滑 的印象。故民間便有 厚重、順滑 之說。除 厚重、順滑 之外, 老茶 還有 無味之味 之說。
這種說辭最早來自清朝乾隆年間,是乾隆在浙江品嘗龍井茶時給的評價,大致意思是:初飲龍井茶,感素然無味,再飲細品,方覺甘香淡然。便感慨,無味之味,乃上上之味。
現在,龍井茶已沒有這種說法,它已改換門庭,有了新的服務對象 老茶 。其實,用 無味之味 形容 老茶 是對的,因為 老茶 在長時間存放后,不應當是香氣,很足,滋味很 硬 的()如新茶的濃烈,應是甘香淡雅的同時,這種 淡 ,又不是 白開水 無味的感覺,而是少有的、甚至找不到準確語言描述的個體感受。只能采用近似夸張的藝術化的詞語概括,目的是要表述 上上之味 的意思。顯然,這種說辭極具感情化的色彩。
葉底的形:特殊的蟬翼狀
老茶 的葉底呈深褐色,其表面經沸水浸泡之后,泛出一絲油亮。但僅憑這一點是很難辨別的。這里有一個小竅門,就是將葉片展開,對著光線充足的方向(如有射燈更好)觀察,會發現葉片內部清晰的葉脈組織。
因為 老茶 是用大葉種茶為原料,在長時間發酵之后,葉片中的海綿體已成膏化現象,唯有葉脈是纖維組織,經得起時間的 摧殘 ,受毀較少,基本組織得以保存。這就使 老茶 在沖泡二十次之后,其葉脈組織之間的膏體部分(海綿體)逐漸被水溶出,變成茶汁。
葉片變得半透明,能清晰看到葉片的纖維組織,如秋蟬的翅膀,呈半透明狀。這是普洱 老茶 中獨有的現象,也是識別 老茶 關鍵點之一。(作者:陳杰,來源于普洱雜志;圖來源:說茶網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