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堆味,沒法心平氣和地說,只能憤怒地說,因為堆味承載了太多的委屈。既然大家談西定,我插句:西定這個茶是大滇跟全世界為敵的一個茶。新茶出來,世界嘩然,差評如潮。我依然堅持,是大滇2010年最好的茶之一,在一片惡評中,我沒有低頭認罪,現在,可以說明問題了。其實,去年下半年就已經可以說明問題了。五載巴達也是如此。
回到正題,憤怒的堆味。我們首先來說,熟茶的基本知識。熟茶是灑水渥堆發酵而成,茶+水+堆。因為堆積在一起,有水分,有溫度,自然會發酵,發酵過程是一個化學變化過程,在這個變化過程中,產生了一些物質,其中有些會散發出特殊的氣味,而茶又反過來吸收了這些味道,因為每次渥堆完的茶都會產生這個味道,大家就把這種味道叫做渥堆味,簡稱堆味。
正常情況下,堆味的衰退期為3年左右。必然,大滇最近的兩個熟茶,勐海味和宮廷貢餅都有堆味,只是堆味比較輕而已。有堆味,我們可以判別一個茶用的原料大致的年份;沒有堆味,也就意味著這個茶的年份你必須放到3年以上去判別。
堆味重,也就意味著是新茶。渥堆后的新茶,出湯快,但湯色一般都是較渾濁,而隨著時間的過渡,湯色會越來越清澈、透亮。但這個清澈透亮,一定要是在干倉的條件下存放。所以,看一個熟茶的陳期,湯色,葉底,堆味,陳味,滑度,大致是從這幾個方面來判別。判別的精確度依據環境不同,誤差在2-3年。這個是指20年之內的熟茶,超過20年的熟茶,看這些就很難判別了。
我經常建議茶友喝熟茶要喝3年以上的。除了新熟茶較為上火外,堆味也是一個原因。當然,你拆散了醒茶的話,堆味會發散得快些。
如果要想更準確地了解堆味,買一餅大益剛生產出來的103批 7572 去跟一餅三年前的茶對比。聞餅面,再加開湯,鼻子的感覺,會讓你非常清晰。
那么,堆味是否不好呢?也并非如此。起碼,我們判別發酵的程度,判別發酵的好壞,堆味是一個重要的依據。對于做茶的人來說,聞到了熟悉的堆味,那就證明這個茶在正常發酵范圍內;如果聞到了帶酸的堆味,那么這個茶基本報廢。
今天,比較憤怒的一個原因就是,普洱茶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或者成為茶商,完全不懂普洱茶的堆味,倉味以及陳味,把這些混為一談。而某些做鐵觀音的茶商,則一味攻擊普洱茶的堆味是什么濕倉,或者什么豬圈里發酵的味道。事實上,六堡茶,作為黑茶的一種,也是有堆味的。普洱茶作為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工藝,當然不可能如此不堪。
下午,據店面傳來的消息,有坑口的茶商去店里喝茶,一口咬定,大滇剛開始銷售的勐海味熟茶是濕倉茶。我的反應是:如果當時我在店里,第一反應就是,滾!你根本不配做普洱茶生意!
普洱茶商的良莠不齊,帶來了整個普洱茶界的混亂。我說過,如果是愛好者不懂,沒有問題,從業者有責任和義務去說明教育,但是,如果是專業的茶商,連這種簡單問題都搞不懂,就故作高深來點評濕倉味和堆味,只配一個字:滾!
質疑并非不可,但這種無厘頭的質疑,不應該出現在專業人員身上。不懂,沒有關系,輕易下結論,還要去誤導很多愛好者,就是很大的問題了。我不相信新茶沒有堆味,迄今也無人能夠做出沒有堆味的普洱茶。
堆味的輕重,一則是跟發酵程度有關系;二跟存放有關系;三跟工藝有關系。
云南省2003年出臺的普洱茶的執行標準里的——普洱茶必須在出堆后干倉存放六個月以后,才能出廠銷售,出廠后又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輸、倉儲后才銷售到買家的手里。
也就是說,至少9個月才能到消費者手里。散料存放,散堆味,6個月或者更長時間,壓餅,然后再過一段時間,成品出來銷售,這是一個完整的工藝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否遵守,跟這個堆味的輕重有關系,堆味輕,也是一樣的理由。拿大益7572 跟勐海味比,是一個很公平的比較方式。
我們還要說一個跟堆味相關的副產品—霉點。具體來說,在熟茶上,大家會看見一些霉點,尤其是散茶上,這個同樣也是發酵的產物,而且多年不退。嗯,其實要退掉這個霉點,太陽下一曬,微波爐一烘,就沒有了。關鍵是在發酵過程中,會出現白霉、黃霉、黑霉、綠霉……
許多號稱長金花的普洱茶,就是黃霉。至于綠霉,我見過那種發酵了很多天,堆子還是不熱,沒有溫度的,長出了綠霉。關于這一點,我只能肯定給大家講:目前,只有白霉這個證明了,是正常發酵產生的,其他都是霉變,或者說發酵壞了產生的。飲用這些茶,對身體有害。白霉,在發酵很多東西,比如腌菜的時候,大家也會看見。
“我經常在昆明茶廠、下關茶廠和勐海茶廠發酵車間觀察,技術掌握得好,出正常的白毛,就是好茶;堆子溫度高了,茶胚燒掉,溫度低了,堆子表面出現黑毛,就是壞茶了。”鄒家駒認為,這些是因為技術掌握不當,濕度過高或不適時,讓部分貨品出現黑霉和綠霉。如果我一人說,好像我亂說,所以,搬出了同行的話。
引證這個其實是有共識的。云南普洱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炳基在接受記者采訪說,有些普洱茶造假更為“恐怖”。他們將做好、加工好的茶重新拿去蒸,用高溫蒸完以后,丟到已經是關閉的那些磚窯、瓦窯去給螞蟻咬,咬到茶葉爛了、紙也爛了,再重新曬干。茶葉有點腐爛了、紙也腐爛了,于是蒙人說“我們是老茶,茶已經有點腐爛,因為老了、存的時間長”,“還有更缺德的是,有些人甚至用高錳酸鉀水浸泡茶葉,一方面茶葉腐爛更快,另一方面顏色較通透、明亮。”
事實上,最直觀的方法,對于大滇來說,就是開湯。不喝,只聞葉底,是否干倉就非常清楚了。濕倉刺鼻的味道,是怎么都遮掩不住的。
回到今天說勐海味的問題,堆味與倉味之間巨大的差別,也許我無法子在這里說清楚,但是我可以給大家一個實驗的方法。我在前幾年看到有人每天都在生產老茶,而且牟取了巨額暴利,做法就是:噴水,曬干,堆在潮濕的地方一周。然后再噴水,曬干,重復幾次,20-30天,就能做出所謂的老茶了。當然,其中我省略了若干細節,以防有人這么做。
關于堆味,我們就這么理解,人從出生到幼兒園到小學……到成人必須經歷很多過程,而熟茶也一樣,堆味,只是熟茶的某個成長歷程而已。
在結束今天的話題之前,回到剛開始說的西定高山這個茶,是屬于剛猛系列急劇轉化的一個茶。我之所以在成品出來,面對一片質疑心里有底的原因,在于我知道它未來轉化的趨勢而已。原料適當,工藝正常,存放得當,轉化的方向可以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