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看看古茶樹是怎么分類的呢?我們常把古樹茶分為:野生古茶樹、過渡型古茶、人工栽培型古茶樹。那些所謂的大樹茶、老樹茶、小樹茶之類,似是而非的概念是不正確的。何為大樹?何為小樹?何為老樹?參照物是什么?語焉不詳。
野生古茶樹就是未經(jīng)過人工訓(xùn)化,屬于自然進(jìn)化,未經(jīng)過人工干預(yù)的純野生品種。目前它們的存世量非常的少,大多分布于大丙山,也就是咱們提的白鶯山,邦馬大雪山,無量山哀牢山以及布朗山等地區(qū)。野生古樹茶的茶味淡,苦澀味不重,回甘比較好,很潤,但茶氣重。如果制作成普洱的生茶,不常喝茶的人,喝多之后容易引起所謂的茶醉(低血糖癥)以及腹瀉,不建議你們多喝。
野生古樹茶最好的就是制作成紅茶,那是紅茶中的上品。以無量山古樹茶為例:這個野生古樹茶是2007年做的,原料是朋友親手采摘的,后期與我共同制作完成。至今已經(jīng)有十年,但茶的顏色到現(xiàn)在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黃綠色的。湯色清亮,顏色呈金黃色;葉片不大,但很薄;邊沿的鋸齒數(shù)量稀疏,齒牙很淺;葉脈凸起,很清晰;柔韌性非常的好;不容易捻碎還有扯斷。這些特征與某些百科或者是專家有些出入。
人工栽培型古茶樹就是野生古茶樹經(jīng)過數(shù)代人工馴化、栽培后轉(zhuǎn)化而成的品種。這是目前最為常見的古茶樹,人工栽培茶的歷史非常的長,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上,證據(jù)就是現(xiàn)存活于臨滄大朝山香竹箐的那棵樹齡為3200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樹。千年以上古茶樹的存世量非常之少,通常千年古茶樹的直徑在一米左右,絕不會低于80厘米,樹高在9米以上,樹冠直徑應(yīng)該在10米左右。
白鶯山千年古茶樹葉片油性很好,葉片鋸齒非常稀,齒牙淺幾乎看不到;葉脈清晰可見,有七對。冰島老寨古茶樹的葉片同樣也是七對葉脈,這和9-16對葉脈的說法,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diǎn)。還有許多人將不苦不澀作為判定是否是古樹茶的一個標(biāo)準(zhǔn),這個不準(zhǔn)確。老曼娥、老班章、千家寨的古樹茶就比較苦也比較澀。你不能說它不是古樹茶。
最后判斷茶樹樹齡得從這三個方面來看:
1.茶氣,樹齡越老茶氣越重。
2.湯的質(zhì)感,在相同的年份下,越潤越滑粘稠度越高,樹齡越長。
3.葉底,同是頭春茶的條件下,葉片薄,葉脈清晰凸出。當(dāng)然特例除外,人工栽培過渡型就不在此例。韌性好,不易揉捻碎,拉扯不容易斷。
4.葉片的鋸齒,越稀疏,齒牙越淺,甚至看不出,說明樹齡越高。(來源:老徐談茶;作者:老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