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制茶,期間經歷了復雜的變革。最初,茶葉的生產是在民間組織進行,我國歷史上,最早設立茶葉研制機構的是唐朝,當時,朝廷需要的貢茶興起,朝廷專立設立了“貢茶院”,即制茶廠,組織人員研制茶工藝,促進了茶品的提升。
相傳,遠古時代最初茶葉是做藥用,在人類還沒有發明用火烤煮食物之前,茶的利用只能是咀嚼鮮葉。后來,人們將茶葉曬干收藏,可隨時取作祭品或作藥用和飲用。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采葉作餅,初步加工的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經反復實踐,發明了蒸青制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后碎制,餅茶穿孔,貫串烘干,去其青氣,但仍苦澀味,于是又通過洗滌鮮葉,蒸青壓榨,去汁制餅,使茶葉苦澀味大大降低。
唐朝,茶葉種植業迅速發展,家庭手工制茶作坊相繼出現。茶葉成為商品后,為貢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當時,設立的貢茶院由“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是中央官工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貢茶院的勞力來源是由政府控制的一部分茶葉專業戶,臨時以“和雇匠”方式人院造茶的。唐王朝貢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間,役工三萬人”,“工匠千余人”。貢茶是專供皇室朝廷飲用的,不惜耗用巨資,制作精益求精,品目日新月異,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科學技術的進步。
現代制茶技術盡管實現了機械制茶,制茶的工藝相對成熟,但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征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決定因素,對于一些高級茶葉的研制來說,依然需要高級茶藝師的手工配合甚至完全手工制成,這就限制了高級茶葉的批量、標準化生產,同時,由于無法使用現代科技手段來檢測,我國的制茶技術落后于發達國家,我國作為茶文化的發源地、產茶大國,政府或社會應像古代那樣,成立更多專門研究茶葉制作技術、制定茶葉制作標準規范的機構,像重視航天、高鐵技術那樣去研制茶葉,形成讓全球認可的制茶標準和方法,我國的茶的產業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否則,過于依靠人工或大量小作坊的生產,將無法保證茶葉的品質,更無法保證批量生產,茶的產業也無法得到更大的發展。
(責任編輯: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