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餅茶之來歷:
明清時期,明代主要為團茶(明代謝肇淛《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清代,普洱茶之型制,有了圓茶與團茶,故宮博物院現存的茶品可以為證。圓茶在清代成了主流,為了稅引的方便,規定了圓茶的包裝為七圓一筒(《大清會典事例》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準,云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征稅銀一分,每百斤給一引,應以茶三十二筒為一引,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于十三年為始,頒給茶引三千。”),這就是七子圓茶之來歷。清末民國后,七子圓茶消費主流隨華僑到了海外,僑銷圓茶歷史由此展開。
六十年代,僑銷為主的餅茶統稱圓茶,藏銷茶為“緊茶”,即蘑菇茶。蘑菇茶后來由于推廣機械制茶,發展成了250克的磚茶,這就是云南“緊茶”,即邊銷磚茶的來歷。清末民國的圓茶,七子是標準,也有五子、八子等規格。云南省在六十年代,為了僑銷茶出口創匯,調整圓茶的稱呼,統一為“云南七子餅茶”,由此開創了普洱茶的新時代。
357克之折算:
七子圓茶,七圓一筒,每圓七兩,重四十九兩,折合每片357克,每筒5斤(7*357=2499克),這是政府征稅需要決定的。另外,由于馬幫運輸的關系,形成了30kg/件,筍葉竹籃包裝的普洱茶傳統包裝形式,每匹馬2件60kg,每件84片12筒,這就是俗稱的大件七子餅產品。2007年以前大件這種包裝很多,這些年15kg、10kg紙箱裝小件產品成了主流,也有一些堅持傳統的產品,保留著84餅12筒竹籃包裝形式。
七子圓茶,七圓一筒,每圓七兩,合計七七四十九兩,多么奇妙的數字,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庸的一面,不追求太滿,周易系辭傳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可以映射出傳統的一些文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