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自新羅善德女王時代(632-646)即自中國(唐朝)傳入喝茶習俗,至新羅時期興德王三年(828),遣唐使金大廉自中國帶回茶種子,朝廷下詔種植于地理山,促成韓國本土茶葉發展及促進飲茶之風。
高麗時期(936-1392),是韓國飲茶的全盛時期,貴族及僧侶的生活中,茶已不可或缺,民間飲茶風氣亦相當普遍。當時全國有慶尚道6個茶區、全羅道28個茶區等共計35個茶產地。當時的名茶有孺茶、龍團勝雪、雀舌茶、紫筍茶、靈芽茶、露芽茶、腦原茶、香茶、蠟面茶等。王室在智異山花開洞(今慶尚南道河東郡)設御茶園,面積廣達四、五十里,此即為俗稱的「花開茶所」,所產茶葉滋味柔美濃稠有如孺兒吸吮的乳汁,所以稱為「孺茶」。
李朝(1392-1910)取代高麗之后,強調倫理儒學,提倡朱子之學,佛教、神仙思想及茶道等皆被排斥,于是茶荒廃、茶道中衰。到了朝鮮末期,丁若鏞、草衣禪師、金正喜等人大力提倡飲茶、種茶、著書及將茶與藝文結合,頻臨廃絕的茶道才再度興盛起來。
日俄戰爭后,日本在韓國除拓展茶產業外,并在1940年代以梨花、淑明女子專門學校為始,全國47所高等女校設置日本式茶道課程。日據時期結束后,這些日式茶道轉變為韓國式,茶道界除在日常飲茶外,也積極從三國以來的茶道典籍中找出自己茶道的特質。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