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兩朝的茶文化歷史介紹如下:
1、最初、原始人將茶作為蔬菜來食用,后來人們發現茶葉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療某些疾病的作用,于是將茶葉單獨煮成菜羹,以后又將其熬煮成茶水作為飲料。商周時期,這種飲食茶葉的習慣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茶葉的苦中有甜,苦后回甘,令人回味,廣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貴族的喜愛。此時,巴蜀地區茶葉生產已有一定規模,并有優良品種進貢中央朝廷。
2、在商朝以前,人們視茶為珍物,被用作祭品。在商朝以后,即在公元1135 年的周朝,茶就發展成為了貢品,在東晉·常 璩《華陽國志·巴志》中對茶事的記錄到“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可見,在周朝就有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至今的春節、早敬:一敬天公、二敬土地公、三敬灶君公、四敬祖公仍離不開茶品。在商朝以后,即在公元1135年的周朝,茶就發展成為貢品。依據為:東晉璩的《華陽國志·巴志》對茶事的記錄,在距今3000多年前周武王伐紂,四川的民從用茶葉獻給武王。
4、《詩經》是春秋戰國時的史詩,有許多詩句提到茶,如“誰謂茶苦,其甘如薺”,“米荼薪樗,食我農夫”等。中國最古的辭書〈爾雅〉也涉及苦荼。古籍〈周禮地方篇〉記載當時設有掌管茶事的官員。
5、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距今2200年前文物中,用絲織的畫軸上有仕女獻茶的記錄。茶的發現和利用,并非一開始就懂得泡制飲用,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才在不斷改 進的過程中形成的,茶最先的飲用方法是生煮羨飲。然后再步入曬干(收藏)煮飲。
6、生煮羨飲是茶葉的最先利用。茶飲是從周朝開始,為什么說從周朝開始呢?如秦漢期間出現的周公旦撰的〈爾雅·釋木〉一書中記載:“ 苦茶”。郭璞為此作注:樹木如桅子,冬生葉,要煮作羨飲。
7、對此,唐代陸羽《茶經》也說到:茶之為飲,發乎于神農,聞于魯周公。這明確說明茶在周朝已經開始作為飲品。生煮羨飲方法,對茶的飲用來說簡單點。但當時烹調技藝日成熟,烹調理論初步形成,茶飲也經過一些改革。在煮飲調配理論上,既有強調調味與時令,又注重調味與火候,既強調主次搭配,又注重選料與刀功,提出:“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等一整套理論方法,成為中國茶文化中的一筆遺產,為中國茶藝技術提供了理論根據,同時也為中國茶藝文化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