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德佤族人口僅次于彝族,多聚居,少雜居。據史載:佤族,唐宋時期稱望蠻、望葺子,明代稱哈佤、古剌,清代稱嘎剌、卡佤,民國稱卡佤。據史料證明,佤族在縣境內歷史悠久,大約在隋唐時期即在縣內居住,成為黑部族之一。因此,縣內佤族歷來自稱本人。
永德佤族主要分布在時德黨鎮勐汞村、大平掌村、戶乃村、大壩村、松林村等其余勐板、大山、永康、崇崗、班卡、小勐統等鄉鎮也有少量佤族群眾居住。目前全縣佤族人口約24000人。佤族飲茶歷史久遠,保留著本民族的茶俗和茶藝。
(1)佤族的飲茶習俗
永德佤族(本人)飲茶歷史悠久。喝茶主要喝曬青毛茶,從茶樹上采茶回來,在鍋具(大鐵鍋)上炒(殺青,溫度在220度左右)后,在簸箕等上揉捻,曬干(雨水天用明火烘干)后即可飲用。喝的方法主要是喝雷響茶。
(2)雷響茶制作工藝
先將茶罐在火灰上烘燙,然后取出5至10克曬青毛茶放入烘燙的茶罐中,用穩火慢烤,邊烤邊抖,直至茶梗起泡梗,但卻不焦不糊,即用沸滾的開水一兩左右倒入茶罐,茶水即爆漲,起白色蒸汽和水泡。第一道茶叫喜茶,一般不吃,倒丟;第二道加入開水,此道茶水不溢出,人可飲用。但小茶盅只能倒三分之一盅。一般泡五泡后不再飲用。有順口溜說:“頭道苦(指第一次飲用的茶),二道澀,三道四道好待客,五道六道吃不得(老百姓有流傳語為“淡茶吃了人黃害”)。佤族(本人)喝雷響茶從早上起床后就喝,俗稱“喝早茶”,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風”之說。
說 茶(朱廷義2006年3月6日)
茶葉,上可清醒頭腦,中可消食、解膩,下可利尿、解毒,是天然的解渴保健飲品。據《家庭醫生報》載:茶葉的產地和品種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樣。產于安徽的叫松蘿,主要作用“化食”;產于浙江紹興的叫日鑄,其作用能“清火”;產于福建的叫建茶,專用作“辟瘴”;產于六合的叫苦丁,可以“止痢”;產于滇南的叫普洱茶,飲之能消食、辟瘴、止痢、沁人心脾、養胃、潤肺??梢婏嬈凡铚€是有很大的學問呢!
不僅如此,據岳父施錫光老中醫生前談: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茶葉也有寒熱溫涼性味的差別,因此四季飲茶也有所區別。
春天,屬溫,陽氣上升,陰氣下降,萬物復蘇。因此應注意驅寒御邪,扶陽固氣。此時宜飲花茶,因花茶香氣濃烈,香而不浮,爽而不濁,具有理氣、開郁、祛穢、和中的作用,促進機體陽氣的生發,并能振奮精神、消除春困。
夏天,屬熱,氣候悶熱,出汗多,缺水分,必須補充大量水分。因此宜喝綠茶,綠茶性味苦寒,清鮮爽口。有清暑解熱、生津止渴、消食利導之作用。
秋天,屬涼,有蕭殺之象,空氣干燥,人們有皮膚、鼻腔、咽喉干燥不適的感覺,這叫“秋燥”。這時宜喝青茶,色澤綠潤、芳香馥郁、不寒不熱,秋天飲之,可潤膚、除燥、生津、潤肺、清熱、涼血。
冬天,屬寒,天寒地凍,人的機體處于收斂狀態,新陳代謝遲緩,宜飲紅茶,葉紅湯紅,醇厚干溫,滋養陽氣,增熱添暖,芳香能去油膩,舒腸養胃。還有早晚用剩余茶水漱口,可除口臭、固齒等作用。親眼目睹岳父就是這樣做的,直到九十高齡,滿口牙齒堅固不落??梢婏嬈凡杷€有藥性健身的很多學問呢!千奇百怪飲茶情,一日讀報,看到“畬族新娘茶”:畬族人舉行婚禮時,新娘要向賓客獻“新娘茶”。
茶湯里加有冰糖、紅棗等,祝福早生貴子。每年到云南大理趕三月街時,還可品嘗白族的三道茶,這是一種賓主交流感情的飲茶習俗。第一道茶是苦茶,把大理沱茶放入陶罐,用滾水沖泡,味苦性涼;第二道茶是甜茶,用大理特產乳扇加入蜜餞、冰糖、核桃、用沸水沖泡,味香甜;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將大理茶加入花椒、姜、芝麻、蜂蜜,以沸水沖泡而成,味香甜麻辣。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友情難忘。還有我到鳳慶古鎮——魯史鎮岳父家,享受了罐罐茶,將小瓦罐放在火炭上烤干燒熱,后把上等毛尖茶葉入罐罐茶,不時抖搖小罐,待茶葉烤出香氣后,倒入開水沖泡,稍等即可倒出品飲。這種茶味香潤喉,飲后輕松,能幫助消化,使人食欲倍增,勝過一般的泡茶。
飲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我幾次到蘭庭茶莊,觀看了他們的茶山圖片,鑒賞了他們的茶情,品飲了他們的茶味,深悟了他們的茶道,的確,這是一道別有風味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