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茶是作為藥品,被鑒真帶到日本的,那時的茶,可能是被稱為磚茶的中國古茶,邊咀嚼邊喝熱水,因為是咀嚼茶,所以叫做“吃茶”。
這樣的磚茶,傳到日本以后,被日本人研磨碎了,作為抹茶喝。平安朝的日本人,大都喝這種抹茶。喝茶可以提神,禪師修行疲倦時,便喝茶。
久而久之,喝茶就成了禪師修行的法門,茶與禪,結下了不解之緣。
后來,到中國留學的僧人弘法大師,從中國帶回茶種,于是,有了本土化的山城栂尾茶和大和室生茶。茶認同濕氣大的土質,便在日本生長起來。
《日本后記》卷二十四,言嵯峨天皇于弘仁六年(815)四月癸亥(二十二日),路過崇福寺、梵釋寺,大僧都(僧官)永忠率眾僧奉行,皇帝降輿,升堂,禮佛,賦詩,大僧都永忠親手煎茶奉御,此為日本最早的飲茶文獻。
次年,永忠和尚便圓寂了,而嵯峨天皇卻留下飲茶詩篇:“吟詩不厭搗香茗,乘興便宜聽雅彈”;“避景追風長松下,提琴搗茗老梧間”。
天皇、永忠一行,于長松老梧間,吟詩彈琴,山木之煙火,山泉之水汽,山茶之香味,裊裊然,化作茶煙,遠離市井,起于林泉、寺院。
當時,茶作為時尚,還沒有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平安京東西市販賣的物品目錄中,沒有茶,茶被看作是風雅之事,茶的藥效還鮮為人知,被淹沒在流行的“大抵閑人只愛茶”里了。菅原道真有詩云:“茗葉香湯勉飲酒,蓮花妙法換吟詩。”
可見,作為唐風之一的茶文化,主要還是在文人和僧人的小圈子里開花,遣唐使中斷以后,唐風稍息,而國風興起,茶文化就更難以大眾化了。
宋代,隨著中日兩國民間貿易增加,日本僧人又復興了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