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陸游《南堂雜興》詩聯
在茅檐下,僧人呼喚客人吃家常飯,在竹院里,喝僧人煎煮的自在茶。
“茆”,音máo,通茅。
“家常飯”,指家中日常的飯菜。
“自在茶”,陸游《劍南詩稿》中注解說:“紹興初,僧喚客茶各隨意多少,謂之自在茶,今遂成俗。”
傳說,南朝梁普通八年(五二七)來到中國的達摩祖師(?——五三六),在嵩山少林寺面壁打坐九年期間,時常因打瞌睡而苦惱,于是將自己的眼皮撕下,丟在地上,不久長出綠色植物,將葉子放在熱水中煮開飲用,達摩祖師坐禪時就不再打瞌睡了。
唐、宋禪寺僧侶體認到茶有澄神湛慮、暢心怡情、提神醒腦的功能。飲茶使人進入平靜、和諧、專心、虔敬、清明的心靈境界,可以做為學禪的助力,因此禪寺普遍設茶堂,禪的理趣結合了茶的特性,對飲茶文化的提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宋理宗開慶年間(一二五九),日本佛教高僧大?禪師到浙江省余姚徑山寺研究佛學,修業五年,于景定四年(一二六三)回國時,帶回蒸碾焙干研末的抹茶飲法、茶宴及天目茶具,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日本茶祖村田珠光(一四三二——一五○二)悟出茶禪一味之境,以以“謹敬清寂”為茶道之心,千利休(一五二二——一五九二)改為“和敬清寂”。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