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茶到碎茶、速溶茶的演變
西方國家飲茶的口味不同于中國和日本,他們喜歡飲紅茶,并喜歡加奶放糖。由于西方工業發達,制茶不愿用手工,在各種條件的促使下,特別是市場的需求,使我國傳到印度、斯里蘭卡的制茶方法逐步發生了變化。大約從1925年國外改革了制茶工藝,研制了洛托凡、CTC、LTP、沸騰烘干機等,先進的茶葉加工機械使傳統的中國條茶、片茶變成了碎茶。后來新興的茶葉生產國肯尼亞、阿根廷、孟加拉、土耳其等都生產這種紅碎茶。中國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生產紅碎茶。這是茶葉加工在世界范圍內的一次重大變革,把原出于中國的、統治全球的條茶變革成了碎茶,即中國人所說的“茶末”。不管中國、日本是否接受,它卻在全世界推動了茶業的發展。
20世紀40年代,美國首先進行了速溶紅茶的試制,20世紀50年代,美、英等國均已研制出一種茶葉飲料新產品并在市場銷售。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速溶茶改進制茶技術,并形成一整套的速溶茶加工工藝和加工設備,用成品茶在一些產茶國生產速溶茶。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速溶茶的制茶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開始由成品茶制造發展到用茶葉副產品和鮮葉直接生產速溶茶。20世紀70年代以后速溶茶加工制作技術發展更快,從單一的紅茶速溶茶發展到綠茶速溶茶、烏龍茶速溶茶等。目前,中國生產的速溶茶產品有紅茶、綠茶、烏龍茶、花茶速溶茶等。根據產品的速溶度可分為熱溶型和冷溶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