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品質演變的過程
云南是茶樹的原產地,產茶歷史悠久,但在云南茶葉生產區域內的眾多少數民族,歷史上由于沒有自己的文字或因文化落后,使得包括普洱茶生產在內的許多茶事都無法留下載諸史冊,直到至今三、四百年前,才正式有了關于普洱茶的相關記載。
現代書籍記載:“普洱茶名目較多,有普洱散茶、普洱沱茶、圓茶(七子餅茶)、緊茶、餅茶……”,“普洱茶是用優良品種云南大葉種,采摘其鮮葉,經殺青后揉捻曬干的曬青茶(滇青)為原料,經過潑水堆積發酵(漚堆)的特殊工藝加工而成”,“歷史上的普洱茶,泛指原思茅區(今思茅地區、西雙版納自治州)生產的,集中于普洱府所在地(今普洱縣)銷售的,以云南大葉種為原料制成的曬青毛茶,以及用其壓制成的緊壓茶。”盡管表述略有不同,但已表明普洱茶是一種具有獨特品質的茶。即按演變到今天的公認商品形式的普洱茶,無論是散茶或壓制成各種形狀的緊茶,都具有其固有的品質特征。事實上,從其品質特征來看,與原初的普洱茶有明顯區別,已非過去的普洱茶。普洱茶這種演變是有賴于過去的基礎,它的存在和發展是人們對茶葉變化的認識不斷深化,消費的需求的變化以及制茶技術的改進密切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