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始于中國,興于亞洲,傳播于世界。但由于各國民族風情不一,文化背景各異,地理環(huán)境有別,因而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飲茶習俗。從大范圍而言,亞洲人大都愛好綠茶、紅茶、烏龍茶和花茶,崇尚清飲;歐洲人愛喝紅茶,并加奶、糖等調(diào)味品;非洲人酷愛綠茶中的珠茶和眉茶,常在茶湯中加上糖和薄荷;就茶的消費量而言,一般熱帶和寒帶地區(qū)高于溫帶地區(qū),高燥地區(qū)多于低濕地區(qū),牧區(qū)大于農(nóng)業(yè)區(qū)。但具體到每一個國家,飲茶習俗卻是多種多樣。下面我們來看看日本茶俗。
日本茶俗,最引入注目的便是茶道。茶道,其實就是通過飲茶,對人們進行禮儀的教育和道德的修煉。眾所周知,日本的茶和飲茶是唐時由中國傳人的。“茶道”一詞,也最早見諸于中國唐代史籍中。但日本民族是一個勤奮好學,而又善于創(chuàng)新的民族。
在中國茶的影響下,他們結(jié)合本民族的特點,為孕育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打下了基礎(chǔ)。宋時,日本高僧榮西禪師兩度來浙江留學,回國后寫就《吃茶養(yǎng)生記》,這是日本最早的茶書。榮西認為,茶是養(yǎng)生之仙藥,延齡之妙術(shù)。還認為,茶具有自然之美,人情之美,茶是一種美的享受。在榮西的倡導下,有力地促進了日本茶的發(fā)展和飲用,因而,榮西被稱為日本的“茶祖”。
接著,又有許多日本高僧來浙江余杭的徑山寺學佛,特別是日本高僧南浦紹明,不但勤研佛學,而且認真學習徑山茶的栽、制技術(shù)和寺院茶宴儀式,回國后加以廣泛傳播。日本《類聚名物考》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竺前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由宋傳人。”
日本《虛堂智愚禪師考》也載:“南浦紹明從徑山把中國的茶臺子、茶典七部傳來日本。茶典中有《茶道清規(guī)》三卷。”表明中國宋時的徑山茶宴和日本茶道有直接關(guān)系。16世紀初,日本千利休把茶道從上層社會普及到民間,成為日本茶道的“鼻祖”。以后,日本茶道又發(fā)展成多種流派,但它們大同小異,其基本精神為“和、敬、清、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