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到安吉,喜歡茶的人都會想到安吉白茶,起初我也不例外,但因為對那個縣城未曾謀面,道聽途說總是不夠真切,朋友常說我是個怪人,總喜歡關注些偏冷門的東西。那么好吧,這次我也當回“正常人”,不過不是說白茶,而是安吉的另一個名字——“中國竹鄉”。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沒少看武俠小說、武俠電視劇,經常出現的對決戰場上總在一片姣綠之中,刀光劍影、竹葉斑駁伴隨狂風許許;不然就是主角化腐朽為神奇的以竹為刀,視竹為劍,讓人覺得開天辟地都不在話下。而除此之外,其實從古至今,竹就受到民間百姓和文人雅士的喜愛,除了人們思想上對梅蘭竹菊的高度人文贊賞,與竹自然具有翠青的色彩、光滑的肌理也有很大的關系。李賀曾說:
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
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
織可承香汗,栽堪釣綿鱗。
竹的曼妙之姿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最吸引人目光的不是日光之下、清水之上的瀲滟簡影,而是一如既往的謙和堅毅,這不僅僅是一種人文精神,更多的則是因為它的存在為人們編織了一種生活。
《竹譜詳錄》中詳細描繪了我國三百多種竹,而安吉則是一部生機勃勃的活竹譜。竹本身具有細致的紋理,聽當地的老人說,一根竹可以劈成12層篾,用以編織當地特有的生活用具,且為了環保,這些用具都不會進行噴漆的工序,以本色示人,亦為健康。綠的色系有很多種,竹也一樣,就像竹構成了綠的海洋,而不同的生長環境也造就了這片海域中不同的“水”,柔似大海撫慰人心,也壯如山巔俯瞰世間。
我是做茶的人,或者準確點說我只是一個單純喜歡茶的人。看得最多用的也最多的就是竹則與茶匙,連竹編茶葉罐似乎都很少用到。在安吉待的那段時日,朋友家的老人是竹編的傳統手工藝人,與我聊了不少,那位爺爺熱心的告訴我其實竹編產品是竹中韌性的最好體現,不同顏色的篾有不同的效果和作用,同樣的一類成品,在竹編這種效應中,“對稱”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形式。但安吉竹編制品中,幾何圖形卻經常出現,圓形、橢圓、方形等等,生活中最簡單的形狀,構造出最復雜的手工編織品。老人操著當地話講了許久,過了一會看見我似懂非懂的樣子,就把讓朋友拉來在旁邊當起了“翻譯”。
漫步在縣城里,琳瑯滿目的竹編制品讓人應接不暇,商家看我是個外地人,給我小小的科普了下。剛制好的竹編成品大多青綠色,時間久了或者保存不好受到潮氣與灰塵的影響,就會逐漸變成不美觀的灰色。以前不懂這些的時候總覺得外面賣的東西不像真的,現在又想想,也不盡然全是假的吧。
我們不能像電影里的武俠高手一樣以竹為劍,指點江山,拓拔敵對國家。但我們可以把這種精神寄托在這根微小卻堅韌的竹之中,對于愛美的人而言,或許提一個竹編小包;對于愛茶的人而言,可以擺放一個竹編茶罐;于君子而言,就擺一盆竹吧,讓它慢慢的生長。或許與竹制品接觸的時候我們并不會想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之類的豪情壯志,但總歸,這份淺淡的精神會在身邊慢慢變大。
生活中總在討論,到底什么才是美?去一下安吉竹林,就會知道“用即是美”。人類生活在鋼鐵城市中,我們需要的美不能只具備觀賞的性能,更應該具備的是實用性。我們需要生活,如果只是單純的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而不能用手去摸,這種美也是會增添些許遺憾吧。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