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從一誕生起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在佛教昌盛的唐代,僧眾們非但飲茶,且廣栽茶樹,采制茶葉。僧人喜茶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之一是因為在僧人的打坐修行中,佐之以清茶,有提神、清腦等功效,可以防止打坐中“昏沉”、“掉舉”等不良情況的出現。另外,由于佛教有“禪遍一切處”、“佛性不離當下”等思想,許多高僧往往借茶論道、在傳播禪的精神的時候用茶做“標月手指”,進而產生了許多諸如“吃茶去”“禪茶一味”等品茶與佛教精神之間的文化交叉點。這就使飲茶這種行為,成為了一種具有文化內涵的活動,原本只是一種飲料的茶,也逐漸成了一種有東方特色的文化載體。
寺院飲茶不單純是為了解渴,它已經升華為人們對某種精神境界的追求。飲茶可使我們輕松寧靜,自在喜悅,滌除我們的凡塵雜念,使我們得以身心安然。正所謂“為飲滌塵煩”是也。佛教也是為了滌凈心靈之凡塵,以求得明心見性、了脫生死的目的。所以,單就此目標而言,佛教與茶有著某種精神的契合。因此,自古僧人喜好飲茶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據《茶經》記載,僧人在兩晉時即以敬茶作為寺院待客之禮儀。到了唐朝,隨著禪宗的盛行,佛門嗜茶、尚茶之風也更加普及。寺院茶禮包括供養三寶、招待香客兩方面。中晚唐時的百丈懷海和尚創立了《百丈清規》后,寺院的茶禮便趨于規范。在清寂、古樸的禪堂內,以茶敬佛,以茶清心,以茶待客,所謂“焚香引幽步,酌茗開凈筵。”唐朝時禪僧的傳記和語錄如《五燈會元》中,還有諸多關于茶的記錄,多是以茶為問答應對,以求悟明心性。可見茶的作用在僧人生活中的深入。
由于僧人在當時的文化階層中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地位都很高,一些士大夫階層、文化名流甚至官員商人都以結交優秀的僧人為榮,效仿寺院中僧人的生活方式被當作非常清雅和高貴的象征,而僧人又常以自家種植的茶來待客、饋贈,從而帶動了中國人的飲茶之風。
在我國南方,幾乎每個寺廟都有自己的茶園,而眾寺僧都善采制、品飲。所謂“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山名茶相得益彰,著名佛教寺院多出產名茶。與茶文化淵源很深的寺院也有不少。
寺院中的茶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磨礪,茶的內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屬性逐漸被寓于人文因素之中。而佛教修行的方法決定了僧人與茶結下了密不可分的關系。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戒就是要僧人不飲酒,不非時食(過午不食),戒葷吃素;定和慧,簡單說來,就是要僧侶息心靜坐,思禪悟道。為此,就需要有一種既符合佛教戒規,又可以清除坐禪久坐困乏帶來的疲勞和彌補“過午不食”、“戒葷吃素”的營養補充物,而茶的提神益思和生津止渴的藥理功能,以及其所含的豐富營養物質,自然成了僧人的理想飲品。因此僧人飲茶修行,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寺院茶文化。
佛教對飲很講究,飲茶已成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僧人最初吸取民間方法,將茶葉、香料、果料同桂圓、姜等一起煮飲,稱為茶蘇。到宋代,余杭徑山寺還舉行茶宴和“半茶活動,并且發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開水沖泡的“點茶法”,對促進民間飲茶習俗普及有重大作用。寺院中設有“茶堂”,是禪僧辯論佛理、招待施主、品嘗香茶的地方。寺院禪堂內的“茶鼓,是召集僧眾飲茶所擊之鼓;寺院專設“茶頭”掌管燒水煮茶,獻茶待客;并在寺門前派“施茶僧”數名,施惠茶水。佛教寺院中的茶葉,稱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種用途:供佛,待客,自奉。按規定每日在佛前、祖前、靈前供奉茶湯,稱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飲茶,稱作“戒臘茶”;請所有僧眾飲茶,稱作“普茶”;化緣乞食得來的茶,稱作“化茶”等等。平時坐禪分六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監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長時間坐禪產生的疲勞。寺院僧尼用茶敬佛、敬師、獻賓客,供自己與善友品飲,談佛論經,修養心性,形成了莊嚴肅穆的“茶禮”。在《佛道茶藝》一文中就有對“禮佛茶”禮儀的記載:“禮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師的特殊禮儀,也是調茶獻客、結緣行善的特殊茶藝。禮佛茶在禪房中進行,在做好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分為十道程序,謂之功德圓滿。十道程序依次為蓮步入場,焚香頂禮,禮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禪定,抽衣凈手,燙杯泡茶,敬茶獻茶,收杯接碗,問訊退場。茶在禪門中不可或缺,泡茶、喝茶,可以說與修行佛陀的教誨“八正道”比較合拍。因為泡茶時,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靜靜地喝茶的態度,也類似于坐禪修行法。有句話說“茶禪一味”,意為喝茶和修禪是一種味道、一個門徑,心意相通。盛唐時期人稱“趙州古佛”的趙州從諗禪師不僅自己喜歡吃茶,還經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學僧,使此三字禪語流布天下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