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茶與禪就發(fā)生了關(guān)系,宋代蘇軾的茶聯(lián)云:“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明代陸容《送茶僧》詩中云:“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韻滿袈裟。”可見,禪與茶在有形無形之間融合成一體而有禪茶的出現(xiàn)。
茶與禪本來是完全不同領(lǐng)域的東西,茶有隨時隨地味,飲茶如果只是為了解渴,那么茶味就只是一種感官的享受,屬于物質(zhì)性的了。禪有隨緣隨喜法,如果只是為了入定,那么人生也太無趣、無聊了,人類社會還能進步嗎?禪味只能得到精神的滿足,是屬于精神性的。而今,談茶、喝茶、品茶都要說到禪,茶與禪經(jīng)常被相提并論,而且說是“茶禪一味”。那么,茶禪為什么要一味?為什么會一味?真的是一味嗎?茶禪一味究竟是什么味呢?
第一味:“苦甘”之味
人有四大苦,生老病死,還有小苦、小小苦,豈止八萬四千個苦。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凡是構(gòu)成人類存在的物質(zhì)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茶性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茶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讓禪家產(chǎn)生多種聯(lián)想,幫助修禪的人,在品茶時,品味人生,使人生回甘味,參禪的目的,要參破“苦”的意義,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體會到先苦后甘的意義,求得對“苦”的解脫。禪茶的第一味,就是苦甘之味。
第二味:“調(diào)和”之味
茶的元素加入禪的元素,茶就變成禪茶。茶一旦成了禪茶,就有茶和禪兩種元素。凡喝這茶的人會接受這兩種元素,享受茶的解渴,也享受禪的滿足。茶與禪調(diào)和,禪還是禪,茶還是茶。不同的是,茶與禪一旦調(diào)和,便構(gòu)成一個實體、一種飲品,讓我們享受到柔和、圓融的抒情意識,也讓我們享受明快愉悅的感受。人人若內(nèi)心有愛,就可以調(diào)和一切,享受禪茶一味的調(diào)和之味。
第三味:“清凈”之味
靜是修持者的最初步,靜的目的在“寧靜以致遠”,定、靜、安、慮、得,太多的事物需要在靜中求取真解。要達到“靜”,首先需要“清”、需要“凈”,清凈是建筑“靜”的基礎(chǔ),沒有清凈就無法靜。
從字面來看“靜”就很清楚了,靜是青與爭之組合,青者清也;爭者凈也。清什么?什么不清?爭什么?什么不爭?人有太多需要去清的事物,也有太多弄不清的事物。人也有經(jīng)常不爭的事物,也有經(jīng)常需要去爭的事物。那該清的清,不該爭的不爭。由此,也就沒有不清的,沒有不凈的,自然就靜了。品茶講究靜,就是為了品出清凈味,清凈味必須先要有“靜”,靜的時候品茶,必能品出茶的清凈之味。
第四味:“高雅”之味
凡是正確,合乎規(guī)范就是“雅”;情趣高尚、超凡脫俗、意趣深遠、正而不邪是“雅”。富貴不矜、貧賤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無做、無做而做,是謂“高雅”。“雅”對中國茶文化影響很深,品茶談心是雅事,茶人啜客為雅士。
品茶時的感官體味,與人的感覺直接接觸,同時引發(fā)感覺之外的領(lǐng)悟。茶的意境在于雅,禪的精神在于悟,茶承禪意,禪存茶中,把茶的內(nèi)在體驗用語言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出來就是“雅”,而“雅”所蘊含的茶的無限“真諦”需要“吃茶去”。禪茶的“高雅”之味,需要茶的雅與對禪的領(lǐng)悟相結(jié)合,才能體驗到禪茶的高雅之味。
靜默率真是禪的精神之一,茶質(zhì)樸清幽的性質(zhì)也在品茶的過程中進行。茶是禪的活用。品茶要求簡單來體現(xiàn)禪的意境,并不需要多余的語言,人們只是專注于體會茶的味外之味,禪的精神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