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大約在兩漢時期,當時在西南的四川一帶已有飲茶的記載,傳說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還是四川雅安甘露寺祖師吳理真。到了西晉、南北朝之際,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也是茶文化的萌發期,茶已在許多士大夫特別是南渡的士大夫之間流行,并且有以茶養廉,已茶祭祀的習俗。茶也是在這時進入佛教僧侶的圈子,陸羽在《茶經》中多次引述了兩晉和南北朝時的僧侶飲用茶葉的史料。
禪宗修行的內容是戒、定、慧。所謂“戒”,即是止欲,佛教的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定、慧”,就是要求僧侶坐禪修行,息心靜坐,心無雜念,以此來體悟大道。由于長時間坐禪容易產生疲勞,不少僧侶因打瞌睡而煩惱,而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解渴的藥理功效,加上本生所含的豐富營養物質,對于坐禪修行的僧侶非常有幫助,因此有了茶與佛教的結緣,最早的契機可能是茶的破睡功能。隨后,佛教僧侶對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發現茶味苦中微帶甜味,而且茶湯清淡潔凈,適合佛教提倡的寂寞淡泊的人生態度,加上飲茶有助于參禪悟道的神奇功能,對茶的認識從物質層面而上升到精神層面,發現了茶與禪的某種內在的契合點,然后加以提煉,逐步形成了“禪茶一味”的理念,“禪茶一味”已成為茶文化中的一個亮點。
正因為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恰與中國人提倡的“清靜、恬淡”的哲理思想合拍,也符合中國傳統儒、道、佛三教最求的“內省修行”的思想,所以我過歷史的文人騷客、社會名流、商賈官吏、佛道人士等都以尚茶飲茶為榮,通過茶這個媒介,通過飲茶的過程來修身養性。中國的茶文化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來提攜,以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來指導,以佛家“普渡眾生”的精神來宗旨,而成為濃縮中國傳統思想精華的一個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