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七之事》引:“《廣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這。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這段引文涉及制茶法、飲茶法,而《廣雅》又是三國魏張揖所著,因其年代較早而常被人征引。
《廣雅》所廣《爾雅》,乃文訓詁之書,故體例沿《爾雅》,訓釋的文字簡短,流傳較廣。張揖還著有《埤蒼》、《古文字詁》(又稱《雜字》)二書,皆是小學類,與《文雅》相近,已失傳。
陸羽所引這段文字并不見于今本《廣雅》,且與《廣雅》釋字的體例不符。晉郭璞注《爾雅》,未征引這段文字。陸德明成書于隋文帝時的《經典釋文》,釋荼、茗時征引了《埤蒼》、《雜字》,也未征引《廣雅》。這段文字是說:在川東鄂西交界一帶地方,采葉制成餅茶,葉老的,則要用米湯處理方能做成茶餅。想飲茶時,先烤茶餅至赤色,再搗末設入瓷器中,用蔥、姜、桔子作佐料,先加入沸水澆泡,接著煮熬。如前所考,這種用蔥、姜、桔子芼之的煮茶法不會早于隋代,約在隋唐間。
《茶經·七之事》載:“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此說有的地方人們飲茶,用蔥、姜、棗、桔皮等佐料與茶和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揚湯使之更加沸騰以求湯滑,或者煮去湯表面的浮沫。陸羽認為這種在茶中加入多種佐料,煮之百沸,以求湯滑、沫去的茶湯,好比倒在溝里的廢水。煮茶法雖受到陸羽的批評,但這一傳統的飲茶法綿延不絕,“習俗不已”。中唐李繁《鄴侯家傳》記:“皇孫奉節王煎茶,加酥椒之類,求泌作詩,泌曰: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奉節王即德宗也。唐德宗煮茶加酥椒等。晚唐樊綽《蠻書》記:“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蒙舍(今云南巍山、南澗縣一帶)人以椒、姜、桂和茶煮而飲之。
總之,隋唐時期,泡茶法新起,舉凡粗、散、末、餅茶皆可泡飲,有加蔥、姜等佐料的,也有不加佐料的。煮茶法仍然存在,往往加姜、桂、椒、酥等佐料,由于陸羽的批評和煎茶法的勃興,已不普遍。中唐以后,煎茶法盛行。煎茶不加佐料,頂多加點鹽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