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戰爭后,英國雖然在北美大地上打敗了歐洲列強,但要治理好北美洲的大片殖民地卻非易事。為了加強對北美的控制,減輕由戰爭帶來的沉重債務負擔,英國在北美實行了一系列不得人心的稅法,其中最主要的有《印花稅法》和《湯森稅法》。
《印花稅法》將殖民地的報紙、書刊、營業執照乃至學生畢業證書等等,舉凡印刷之物,均須繳納印花稅。稅法一出,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強烈反抗,各殖民地在紐約召開了反印花稅大會并發表了抗議書。
面對這種局面,英國議會被迫取消了這一法案。然而,不兩年英國又頒發了《湯森稅法》,對輸入殖民地的一切物品課以重稅。這一稅法使殖民地物價大漲,再次引起民眾抗議。英國政府出于無奈,于1770年廢除了《湯森稅法》的大部分項目,但對茶葉稅一項卻予以保留。
到了1773年,英國政府為傾銷東印度公司的積存茶葉,通過了《救濟東印度公司條例》。這部條例給予東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銷售積壓茶葉的專利權,免繳高額的進口關稅,只征收輕微的茶稅。條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販賣“私茶”。而在此之前,新大陸的茶葉進口被走私壟斷,位于大西洋西岸的波士頓更是個橋頭堡,當地富商約翰·漢考克號稱走私王。條例的頒布直接觸動了這些富人的利益,以漢考克和知識分子薩姆爾·亞當斯為首,組成了波士頓茶黨。茶黨在咖啡廳聚會,號召人們遠離茶葉。
1773年11月,當裝載342箱茶葉的東印度公司船只開進波士頓港,引起了茶黨的注意。 12月16日,波士頓八千群眾集會,要求停泊在那里的東印度公司茶船開出港口,但遭拒絕。當晚,在茶黨組織下,化裝成印第安人的青年闖入船艙,將東印度公司三只條船上的342箱茶葉(價值18,000英鎊)全部倒入大海。茶黨事件引發了兩年后的美國獨立戰爭,英國徹底喪失了國內商品的北美市場。到了1807年,英國和美國通過法律,嚴禁販賣奴隸的行為;1811年,西屬美洲爆發獨立革命戰爭,美洲銀路受挫。
英國人之前位于美洲的“三角貿易”鏈徹底受阻,手里可以控制的白銀資本已經中斷,面對中國茶葉的貿易逆差日益增大,讓英國人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而也是在1773年他們在印度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