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把愛茶一類話掛嘴邊,可連一次茶會都沒有參加過,是不是很low?
那么,如果一位高頻率茶會出席者,大量購置、精心準備茶會“道具”,積極現身于各種茶會場合,卻又不清楚茶會起源、茶會意義,是不是顯得更為滑稽與盲目從眾了呢?
三國時期,茶只是酒宴的一種附屬品,并無獨立茶會
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皓有一個大癖好——特別喜歡喝酒,由于常設酒宴強要群臣作陪,所以,那些不勝酒力的大臣們只好偷偷用宴會上的茶水替換酒水。
可見當時,茶僅僅不過是酒宴上小小的附屬品罷了,并不能成為獨立主體。
西晉時期出現了文人發起的獨立茶會雛形
直到西晉時期,這種“以茶為主體”,可于宴會中吟詩作賦、交朋會友,切磋個人技藝的獨立茶會才慢慢被少量文人雅士發起。可以說,這一時期形成了茶會雛形。
為區別于以往一貫的奢華酒宴,倡導清廉節儉、表明志向,文人們會搭配素食、谷物及茶果構成簡約節儉型茶果宴。
唐代茶會中多了僧人身影
伴隨唐代經濟發展,茶葉生產力提高,“以茶為禮”成為社會風尚,茶會形式也更加正式化、多樣化,一些官方式茶會、文人形茶會、寺院茶會逐一盛行起來。
特別趙州禪師一句“吃茶去”,可謂在禪宗僧人之間起到巨大推波助瀾作用。
通過茶會、茶宴、茶集形式的交流也漸漸在僧侶之間風靡起來,寺廟慢慢建立了“茶筵”方便僧侶與外界交流或款待賓客。
相較其他交流方式,茶筵這個交流媒介在禮法、禮儀上顯得更為寬松,與此同時,茶筵也成為一種新型參禪場合。
宋代,茶會更多的是精神修養
宋代茶會,融入了茗戰、焚香、插花、撫琴等藝術活動,它也是茶會發展過程中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
人們開始琢磨茶的外形、滋味、湯色、香氣如何才能在沖泡過程中展現精致。
茶之美,茶之精,茶之道,茶之創作成為茶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點茶,建盞、顯現浮雕效果的刻花茶器......無一不體現這一時期的文人飲茶風成為主流,茶會在這一階段不再是單純的品茶亦或彰顯國力強盛,而上升至精神的修養與體悟。
明清時期,有了洽談式的世俗茶會
明清以來,散茶出現,喝茶不再受眾多茶具及人數限制,更為舒放、簡便的泡飲法取代了唐宋時期繁復的煎茶法、點茶法。
你會發現,除了焚香、彈琴、品畫等陶冶精神情操的文人茶會,街邊茶館多了邊喝茶邊洽談生意的世俗茶會。相較于往日復雜的飲茶法,果盒茗杯成為茶會一大亮點。
宮廷隆重茶會也好,文人自發組織的茶人集團,大小街巷的普通茶館也罷,茶會活動內容雖有區別,可席間不再有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多至24種復雜的茶器,喝茶也不再需要碾磨、過羅的大批人馬服務,果盒茗杯,足以。
茶會一直充當著鏈接事物的社交媒介
而今主題各異的文人茶會、商業茶會、學術茶會、無我茶會......雖然時代在變,飲茶方式在變,縱觀歷史,你會發現:茶在茶會中作為一種社交媒介連接著人與事,推動著社會發展似乎從未改變。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