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禪與茶
一水間
后皇嘉樹配橘德,
受命不遷生南國,
密葉鬪霰貫冬靑,
濯霜發(fā)秋榮,
姑射仙子粉肌潔,
閻浮檀金芳心結。
茶樹如瓜爐,
葉如梔子,
花如白薔薇,
心黃如金,
當秋開花,
清香隱然云。
——草衣禪師《東茶頌》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由于教義和僧徒生活的需要,茶與佛教之間很快就產(chǎn)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
佛教重視坐禪修行。長時間的坐禪會使人產(chǎn)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為此,需要一種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禪產(chǎn)生的疲勞和作為午后不食之補充的飲料。這樣,具有提神益思、驅(qū)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勞等功效的茶葉便成為僧徒們最理想的飲料。
隨著中朝兩國華嚴宗、天臺宗禪師的往來,茶葉被帶到朝鮮半島,朝鮮著名的松廣寺、華嚴寺、雙蹊寺、大興寺等寺院都提倡飲用茶葉。不久,飲茶的風俗也在民間廣泛流行起來。
新羅善德女王時代(632-646) 韓國即自中國(唐朝)傳入喝茶習俗,至新羅時期興德王三年(828),遣唐使金大廉自中國帶回茶種子,朝廷下詔種植于地理山,促成韓國本土茶葉發(fā)展及促進飲茶之風。
高麗時期(936-1392) 是韓國飲茶的全盛時期,貴族及僧侶的生活中,茶已不可或缺,民間飲茶風氣亦相當普遍。當時全國有慶尚道6個茶區(qū)、全羅道28個茶區(qū)等共計35個茶產(chǎn)地。當時茶有孺茶、龍團勝雪、雀舌茶、紫筍茶、靈芽茶、腦原茶、香茶、蠟面茶等。王室在智異山花開洞(今慶尚南道河東郡)設御茶園,面積廣達四、五十里,此即為俗稱的「花開茶所」,所產(chǎn)茶葉滋味柔美濃稠有如孺兒吸吮的乳汁,所以稱為「孺茶」。 李朝(1392-1910)取代高麗之后,強調(diào)倫理儒學,提倡朱子之學,佛教、神仙思想及茶道等皆被排斥,于是茶荒廃、茶道中衰。朝鮮末期,丁若鏞、草衣禪師、金正喜等人大力提倡飲茶、種茶、著書及將茶與藝文結合,頻臨廃絕的茶道才再度興盛起來。
日俄戰(zhàn)爭后 日本在韓國除拓展茶產(chǎn)業(yè)外,并在1940年代以梨花、淑明女子專門學校為始,全國47所高等女校設置日本式茶道課程。日據(jù)時期結束后,這些日式茶道轉(zhuǎn)變?yōu)轫n國式,茶道界除在日常飲茶外,也積極從三國以來的茶道典籍中找出自己茶道的特質(zhì)。
韓國寺廟與茶
與日本類似,茶最先傳入韓國,也基本沒有遺漏僧侶這條途徑。無論是新羅時期,還是高麗時期,茶都是最先進入佛教寺廟,再隨著佛教的流行而推廣到民間的,高麗王朝的歷代國王都是以佛教徒而自居,為了積累佛教功德,很多親自制作抹茶。
在六世紀和七世紀,新羅為求佛法前往中國的僧人中,載入《高僧傳》的就有近30人,他們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國經(jīng)過10年左右的專心修學,爾后回國的。真鑒禪師曾于公元804--830年在唐留學,正是唐代煎茶法盛行之時,故回國后帶回了大唐的煎茶法,并帶回茶種種于韓國河東郡雙蹊寺,參照中國做過茶餅。
而為韓國茶業(yè)的復興和茶禮的弘揚作出了不朽貢獻的草衣禪師也曾在雙蹊寺、大興寺修行、居住,并寫下其經(jīng)典著作。
雙溪寺
古詩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名山中。”
韓國是一個信奉佛教的國家,慶尚南道寺廟眾多,這里有一座與韓國茶文化密切相關的寺廟雙蹊寺。
雙溪寺位于智異山南麓的河東郡,始建于新羅圣德王23年(公元723年),與華嚴寺一起都是代表智異山的名剎,是韓國佛教音樂鼻祖真鑒禪師唱誦梵唄的地方,也是韓國最早的茶葉栽培地。
據(jù)現(xiàn)有史料的記載,在新羅王統(tǒng)一三國的新羅時期,中國的飲茶之風便已傳入朝鮮半島。早在1300多年前,新羅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時代(公元632-646年),訪唐的韓國和尚就帶回茶種,種于韓國河東郡雙溪寺。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 興德王三年》載:“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貢,文宗召對于麟德殿,宴賜有差。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種子來,王使命植于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有之,至于此盛焉。前于新羅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時,已有茶。唯此時方得盛行。”
至高麗時期(936-1392),韓國飲茶成風,貴族及僧侶的生活中,茶已不可或缺,民間飲茶風氣亦相當普遍。當時全國有慶尚道6個茶區(qū)、全羅道28個茶區(qū)等共計35個茶產(chǎn)地。
雙溪寺與中國交流頗多,是最早將趙州和尚“吃茶去”幾個字奉為修行法則的韓國寺廟,僧人們堅定不移地相信,喝茶可以幫助修行。
大興寺
大興寺位于海南郡三山面九林里,是新羅真興王5年阿道和尚創(chuàng)建的歷史悠久的寺院。以海南頭輪山的俊秀美景為背景的大興寺是在韓國佛教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道場,特別是壬辰倭亂之后,隨著西山大師的衣缽在此傳承,這里成為朝鮮佛教的中心道場。
1786年誕生的草衣禪師,15歲出家,后在大興寺與當時一批愛茶僧侶和知識分子交往,并且在山上的草堂認真習茶,最后寫下幾部關于茶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東茶頌》用詩歌的方式記載了茶樹的生態(tài)、茶史、中國名茶、朝鮮茶的由來等,包括采茶、煮茶和制茶的內(nèi)容,其記載十分詳細。
書中記載,當時大興寺下面的花開洞產(chǎn)茶,綿延四五十里,茶園處于爛石中,是茶樹生長的最好條件,并進一步確立朝鮮綠茶采摘的最好時間為立夏前后。
韓國茶圣——草衣禪師
草衣禪師(1786—1866年),出生于務安郡三鄉(xiāng)面旺山,15歲出家,在海南郡大屯寺一枝庵修行40多年,潛心于禪和茶的研究。他是朝鮮王朝后期的大禪師,韓國茶道體系的創(chuàng)始人。
他倡導“茶禪一味”,認為茶中自有佛陀的真理和冥想的喜悅融于其中。草衣禪師曾在丁若鏞門下學習,通過40年的茶生活,領悟了禪的玄妙和茶道的精神,著有《東茶頌》、《茶神傳》兩大經(jīng)典著作,創(chuàng)建的“一枝庵”成為韓國茶文化的圣地。他成為朝鮮茶道精神大的總結者,為韓國茶業(yè)的復興和茶禮的弘揚作出了不朽的貢圣。
東茶頌
第一頌
后皇嘉樹配橘德 受命不遷生南國 密葉鬪散貫冬靑 素花濯霜發(fā)秋榮 姑射仙子粉肌潔閻浮檀金芳心結
茶樹如瓜爐 葉如梔子 花如白薔薇 心黃如金 當秋開花 淸香隱然云
第二頌
沆瀣漱清碧玉條 朝霞含潤翠禽舌
李白云 荊州玉泉寺 靑溪諸山 有茗竹羅生枝葉如碧玉 玉泉真公常采飲
第三頌
天仙人鬼俱愛重 知爾為物誠奇絕 炎帝曾嘗載食經(jīng)
炎帝食經(jīng)云 茶茗久服人有力說志
第四頌
醍醐甘露舊傳名
王子尚 詣曇齋道人于八公山 道人設茶茗 子尚味之曰 此甘露也 羅大經(jīng)瀹
湯詩 松風檜雨到來初 急引銅瓶離竹爐 待得聲聞俱寂后 一甌春雪勝醍醐
第五頌
解酲少眠證周圣
爾雅槚苦荼 廣雅荊巴間 采葉其飲醒酒 令人少眠
第六頌
脫粟伴菜聞齊嬰
晏子春秋 嬰相齊竟公時 食脫粟之飯 炙三戈 五卯 茗菜而已
第七頌
虞洪薦犧乞丹邱 毛仙示叢引秦精
神異記 馀姚虞洪 入山采茗遇一道士 牽三靑牛 引洪至布瀑山曰 予 丹邱子也
聞子善具飲 常思惠見 山中有大茗 可相給 祈子他日有甌餼之馀乞相遺也 因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宣城人秦精 常入武昌山采茗 遇一毛人 長丈馀引精至山下 示以叢茗而去 俄而復還乃探懷中橘 以遣精 精怖負茗而歸
第八頌
潛壤不惜謝萬錢
異苑 剡縣陳務妻 少與二子寡居 好飲茶茗 以宅中有古冢 每飲輒先祀之 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勞 意欲屈去之 母苦禁而止 其夜夢一人云 吾止此冢三百馀年 卿二子 恒欲見毀 賴相保護 又享吾佳茗 雖潛壤朽骨 豈忘翳桑之報 及曉 于庭中獲錢十萬
第九頌
鼎食獨稱冠六情
張孟陽 登成都樓詩云 鼎食隨時進 百和妙且殊 芳荼冠六情 溢味播九區(qū)
第十頌
開皇醫(yī)腦傳異事
隋文帝微時夢 神人易其腦骨 自爾腦痛 忽遇一僧云山中茗草可治 帝服之有效 于是天下始知飲茶
茶神傳
采茶。采茶之候貴及其時。太早則味全遲則神散。以谷雨前五日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芽紫者為上。面皺者次之團葉又次之。光面如筱葉者最下。撤夜無云浥露采者為上。日中采者次之。陰雨中不宜采。產(chǎn)谷中者為上。竹下者次之。爛石中者又次之。黃砂中者又次之。
造茶。新采揀去。葉及枝梗碎屑。鍋廣二尺四寸。將一斤半焙之。候鍋極熱始下急炒火不可緩。待熟方退火徹入篩中輕團那數(shù)遍。下鍋中漸漸減火焙干為度中有玄微難以言顯。火候均停色香全美。玄微未究神味俱疲。
辨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優(yōu)劣定乎始鍋。清濁系乎末火。火香清鍋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疎失翠。久延則過熟早起卻還生。熟則犯黃生則著黑。順那則甘逆那則澀。帶白點者無妨。絕焦點者最勝。
藏茶。造茶始干。先盛舊盒中外以紙封口。過三日俟其性。以微火焙極干待。貯壇中輕輕筑實。以箬襯緊將花筍箬及紙。數(shù)重封扎壇口。上以火煨磚定壓之。置茶育中切勿風近火。風近火先黃。
火候。烹茶旨要火候為先。火通紅茶瓢始上。扇起要輕疾待有聲稍稍重疾。斯文武之候也。過于文則水性柔。柔則水為茶降。過于武則火性烈烈則茶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要旨也。
湯辨。湯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聲辨三曰氣辨。形為內(nèi)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目珠。皆為萌湯直至涌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初聲轉(zhuǎn)聲振聲驟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是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為萌湯。直至氣直沖貫方是純熟。湯用嫩。蔡君謨。湯用嫩而不用。蓋因古人制茶造則必碾碾則必磨磨則必羅。則為飄塵飛粉矣。于是和劑印作鳳團。則見湯而神浮。此用嫩而不用也。今時制不假羅磨全具元體。此湯須純熟。元神始發(fā)也。故曰湯須五沸。奏三奇。
泡法。探湯純熟便取起。先注少許壺中。祛蕩氣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過中失正。重則味苦香。水勝則色清氣寡。壺后又用。水蕩滌使壺涼潔。不則減茶香矣。礶熟則茶神不健。壺清水性常靈。稍候茶水沖和。然后分釃布飲。釃不宜早飲不宜遲早則茶神未發(fā)。遲則妙馥先消。
投茶。投茶有序勿失其宜。先茶后湯曰下投。湯半下茶以湯滿曰中投。先湯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飮茶。飲茶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曰泛七八曰施。香。有真香有香有清香有純香。表里如一曰純香。生熟曰清香。火候均停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香浮香問香。此皆正之氣。色。以青翠為勝。濤以白為佳。黃黑紅昏俱不入品。雪濤為上翠濤為中黃濤為下。新泉活火煮茗玄工。玉茗氷濤當杯絶技。味。味以甘潤為上。苦澀為下。點染失真。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經(jīng)點染失其真。如水中著醎中著料碗中著果。皆失真也。變不可用。始造則青翠。
收藏法。一變至綠再變至黃三變至黑四變至白。食之則寒胃甚至瘠氣成積。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