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佛教,“因緣”深長。自古就有“茶禪一味”的說法。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以后,由于教義與僧侶活動的需要,茶很快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的緣分。佛教的重要活動是僧人坐禪修行,“過午不食”,不可飲酒,戒葷吃素,以求解脫。要求做到: “跏趺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因而,需要有一種既符合佛教規戒,又能消除坐禪帶來的疲勞和補充“過午不食”的營養。而原產中國的茶葉中的各種豐富的營養成分,提神生津的藥理功能,自然使茶成了僧侶們最理想的平和飲料。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古人認為,茶能清心、陶情、去雜、生精。茶且具有“三德”:一是坐禪通夜不眠;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輕神氣;三是“不發”,能抑制性欲。而中國禪宗的坐禪,很注重五調,即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所以,飲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的。從而,茶葉成了佛教的“神物”。
茶與僧人生活的關系很密切,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可上溯到晉代。東晉高僧懷信在《釋門自鏡錄》中說: “跣定清談,袒胸諧謔,居不愁寒暑,食不擇甘旨,使喚童仆,要水要茶。”其中就有此意。又據《晉書·藝術傳》記述,東晉敦煌人單道開,在后趙都城鄴城(今河南臨漳)昭德寺修行時,室內坐禪,晝夜不眠,“不畏寒暑”,誦經四十余萬言,經常用飲茶來提神防睡。唐宋時期,佛教盛行,寺院飲茶之風更烈。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寫道:“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有的僧人甚至達到“唯茶是求”的地步?! ?/P>
唐代高僧從諗禪師,常住趙州觀音寺,人稱“趙州古佛”。由于嗜茶成癖,因此每說話之前總要說聲: “吃茶去”。《廣群芳譜·茶譜》引《指月錄》載道: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處,師問: “新近曾到此間么?” 曰:“曾到。”師曰:“吃茶去。” 又問僧,僧曰: “不曾到。” 師曰:“吃茶去。” 后院主問曰:“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問曰:”為甚喏。師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從諗禪師的機鋒語,僧徒們往往通過這些平常的語言就能達到“悟道”的目的。自此以后,“吃茶去”三字,便成了禪林的著名法語。當代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因此偈語還曾書寫過一首五絕,詩曰: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無獨有偶,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亦有詩曰:
今古形殊義不差,
古稱荼苦近稱茶。
趙州法語吃茶去,
三字千金百世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