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僧侶促進了茶藝的發展
宋代對茶的熱愛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現在對茶藝的追求上,將它作為日常娛樂的一部分(如斗茶、分茶的興起),茶技發展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創造出了茶的藝術美,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鮮見的,沒有哪個朝代的文人如此熱衷于斗茶,注重茶的感官趣味。
首先,僧人對品茶方式的貢獻。以分茶為例:分茶是一種技巧性很強的烹茶游戲,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盞上用水紋和茶沫形成各種圖案,也有“水丹青”之說。陶谷《清異錄"茗苑門》有“茶百戲”條記: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七,別施妙決,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荷百戲’。”
當時人也稱這一技藝為“湯戲”。而這種獨特的藝術美的創造,很大一部分都得歸功于僧人的貢獻。宋代斗茶、分茶方面的高手基本上都是出自佛門,謙師就是其中留有記載的一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上任,這年的12月27日,他正游覽西湖葛嶺的壽星寺。南屏山麓凈慈寺的謙師聽到這個消息,便趕到北山,為蘇東坡點茶。蘇東坡品嘗謙師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專門為之作詩一首,記述此事,詩的名稱是《送南屏謙師》,詩中對謙師的茶藝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
天臺乳花世不見,玉川鳳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續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朽。
謙師治茶,有獨特之處,但他自己說:“烹茶之事,得之于心,應之于手,非可以言傳學到者。”他的茶藝在宋代很有名氣,不少詩人對此加以贊譽,如北宋史學家劉(分+攵)有詩句曰:“瀉湯奪得茶三昧,覓句還窺詩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來,人們便把謙師稱為“點茶三昧手”。
福全和尚則是另一個留有記載的分茶高手。陶谷《清異錄"茗苑門》“生成盞”條:“福全和尚‘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并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小小物類唾手辦而。”陶谷認為這種技藝“饌茶而幻出物象于湯面者,茶匠神通之藝也。”
其次,佛門中人對茶的種植與品種發現也起了重要作用。千百年來各寺院都遵循一條祖訓:“農禪并重”。“山中別無產,衣食取與茶”,可見制茶、售茶對僧人的影響,許多名茶都是由和尚制的,如“碧螺春”產于洞庭水月院山僧,原名“水月茶”。烏龍茶中名品武夷巖茶也由寺僧制作。蒙頂山茶制作,采集也由僧人經手……